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平台是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超级接口”,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创新链的转化效率。当前,我国中试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试平台建设投入大、风险高,单纯依赖政府投入难以持续;二是传统监管政策与中试活动的特殊性存在冲突,审批流程繁琐;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中试平台与产业基础脱节,存在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现象;四是中试服务尚未完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跨区域协同不足。
要让中试平台真正发挥“超级节点”作用,必须为其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协同创新。中试活动横跨科研与生产,涉及经信、科技、环保等多个部门。可借鉴上海“七部门协同+一事一议”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简化中试项目审批流程。同时,推行“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模式,在安全环保底线基础上,赋予行业协会更多标准制定权,实现“一次评估、长期有效”,为中试创新提供更灵活的制度空间。
立足产业根基,打造特色化中试集群。中试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应引导各地基于自身产业禀赋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聚焦高端装备中试,化工园区可打造新材料中试基地,低空经济试点区域可发展无人机适航检测平台。通过将中试平台嵌入现有产业集群,实现从“单点验证”到“场景化验证”的升级。
创新商业模式,增强“造血”能力。中试平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租金模式,拓展多元收益渠道。可通过“基础服务+增值服务+股权回报”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孵化、场景应用、投资融资等全链条服务;可依托技术优势,提供“首台套”验证和一体化解决方案,获取高附加值订单;可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等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开放共享,构建全国中试服务网络。推动建立跨区域中试资源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支持龙头中试平台输出标准、管理和服务,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能力。同时,鼓励中试平台面向全产业链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式中试服务,真正成为创新生态的“公共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