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及加拿大央行于本周相继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在通胀路径趋稳但外部不确定性高企的背景下,各自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凸显全球货币政策进入高度数据依赖与风险权衡的新阶段。
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强调“逐次会议评估”
10月30日,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存款机制利率维持在2.00%不变,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贷款利率分别保持在2.15%和2.40%,连续第三次按兵不动。该行指出,当前通胀水平接近其中期2%的目标,对通胀前景的评估基本未变。尽管全球环境充满挑战,欧元区经济仍保持增长,劳动力市场强劲、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稳健及此前降息措施构成经济韧性的主要支撑。
欧洲央行重申,其政策立场将坚持“依赖数据、逐次会议评估”,不预设利率路径。资产购买计划(APP)与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正以有序、可预测的节奏缩减,因欧元体系已停止对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该行同时表示,传导保护工具(TPI)仍可随时启用,以应对威胁货币政策传导的无序市场波动。
美联储连续第二次降息缩表将于12月终止
同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为连续第二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决议获得多数委员支持,但出现罕见分歧: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杰弗里·施密德反对降息,主张维持利率不变;理事斯蒂芬·米兰则认为降息幅度不足,主张一次性下调50个基点。
FOMC在声明中指出,经济活动“以温和速度扩张”,就业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略有上升;通胀“较年初有所上升,仍处于相对高位”。委员会强调,近几个月就业下行风险上升是本次降息的主要依据。
此外,美联储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操作。届时,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期所回收的本金将全部再投资于短期美国国债。此举标志着为期三年多的量化紧缩(QT)正式终结。过去三年半,美联储证券持有规模累计减少2.2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占名义GDP比重从35%降至约21%。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表示,12月是否继续降息“并非板上钉钉,甚至远非如此”,并指出委员会内部对下一步路径存在明显分歧。他同时坦言,因联邦政府部分停摆,关键经济数据(如9月非农就业报告)延迟发布,将影响12月会议决策质量。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内部加息呼声增强
10月30日,日本央行以7票赞成、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决定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5%不变。政策委员会成员田村直树与高田创主张加息25个基点。
行长植田和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本经济“正温和复苏,但仍存在疲软迹象”,海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高企。他强调:“何时再次加息尚无定论”,决策将基于数据而非预设时间表。
植田指出,日本通胀已连续41个月高于2%的物价稳定目标,当前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临时性因素驱动。2025年春季工资谈判(“春斗”)进展将是判断消费与通胀可持续性的关键变量。他预计下一轮加薪幅度将“与今年大致相当”,并明确表示“无需等到最终薪资谈判结果全部出炉再作决定”。
针对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关于日本货币政策的公开评论,植田重申货币政策“不受政治局势影响”,对其言论“不予置评”。
加拿大央行降息应对美国关税冲击
10月29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将主要隔夜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5%,为2022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2025年第四次降息。行长麦克勒姆表示,此次降息旨在缓解美国贸易政策调整对加拿大经济造成的干扰,并确保通胀维持在2%目标附近。
加拿大央行指出,美国对钢铁、铝、汽车和木材等关键行业征收的高额关税“已对加拿大经济的部分产能造成严重影响”。该行将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预测从1.8%大幅下调至1.2%,2026年进一步下调至1.1%。同时预计2025年整体通胀率为2.0%,2026年和2027年均为2.1%。
麦克勒姆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无法弥补贸易战造成的结构性损害”,“利率政策正在提供一定的刺激,但作用有限”。他警告,美国贸易政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使得经济预测的不确定性范围“比平时更宽”。
该行同时确认,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恢复购买短期国债。市场定价显示,投资者普遍预期加拿大央行在2026年3月前不会再次降息。
政策分化凸显,贸易与通胀成核心变量
在全球增长动能减弱、通胀粘性犹存、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交织的复杂环境下,主要央行正采取差异化策略应对各自结构性挑战。政策制定者普遍强调“无预设路径”与“数据依赖”,反映出对经济前景的高度谨慎,货币政策正在转向逐次评估的精细化调控模式。未来数周,随着关键数据陆续恢复发布,12月议息会议或将成为新一轮政策方向的重要观察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