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核心战略部署,为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路径。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电气(601727.SH)近年的经营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以全球布局拓展合作空间,公司三季报营收净利双增长,交出了一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发展答卷。
营收净利双增长:契合国家战略彰显公司发展韧性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是上海电气发展的坚实支撑。从业绩数据看,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822.76亿元,同比增长7.42%,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8.48%;扣非净利润6.9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6.69%。
四中全会明确的“十五五”时期发展方向与上海电气“能源装备+科技创新+全球服务”的核心优势高度契合,公司有望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等领域获得更多政策与市场机遇。
公司董事长吴磊在公司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上海电气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党对集团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初心不动摇,坚持做强做优主责主业不动摇,坚持提高公司治理效能不动摇,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动摇,坚持走国际化战略路线不动摇,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上海电气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了四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强化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与核心技术攻坚力度,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装备制造力量。
吴磊表示,公司将通过未来五年稳定增长,持续恢复信心和动力,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重塑市场信任并激活集团内生发展动力。
新型能源体系技术领先:绿色装备筑牢企业发展根基
四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一要求与上海电气的核心业务形成深度共振,公司能源装备业务在营收占比超半数,近两年新能源领域订单实现高速增长,有力推动国内外进行绿色能源转型。
在核能与前沿能源领域,上海电气已构建起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的完整产业链,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前列。今年,公司成功交付全球首台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核聚变装置精密制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同时,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功率电子束流收集桶并交付至上海张江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项目现场,攻克超导加速器关键部件技术难题,迈入该领域“无人区”,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关键支撑,持续夯实我国在核能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新能源装备与储能领域,上海电气形成“制造+技术”双重优势。一方面,公司在风电、光伏设备制造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其海外承接的迪拜五期900MW光伏项目、罗马尼亚多座光伏电站等,已成为国际新能源合作标杆;另一方面,通过子公司赢合科技实现固态电池前段生产全流程装备的产业化交付,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核心设备保障。公司飞轮储能设备成功落地青海省海南州光储一体化实证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储能技术矩阵。
在绿色技术研发与工程突破领域,上海电气不断拓展“双碳”实践边界。子公司上海锅炉厂积极探索科技创新运营新模式,打造零碳未来装备试验及示范中心,构建洁净煤研发试验中心、氢能研发试验中心、绿色燃料与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光储研发试验中心“四大中心”体系;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承接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该项目搭载全球最大熔盐储热系统,每年可减少140万至16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数百万棵树,既为当地居民提供24小时清洁电力,也成为“双碳”目标下国际合作的典范。
在海洋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保护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在海上平台贯通从可再生能源到绿色甲醇的完整技术路径,展现出“绿电—绿氢—绿醇”全链条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集成能力,为大规模开发深远海可再生能源、建设海上能源岛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抢占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动能
在科技发展领域,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上海电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达40.10亿元,同比增长8.5%,占营收比重4.9%,研发强度稳居行业前列。而这份投入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在未来产业布局中,上海电气以“自主研发+生态合作”双轮驱动,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成果丰硕。
公司自研机器人商业化实现落地:公司旗下人形机器人“溯元”,能实现柔性移动与精细操作,覆盖巡检、搬运、装配等工业场景;双臂机器人“灵柯”,凭借高精度力控与智能路径规划,完成大型构件作业的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5倍以上,推动工厂向“柔性生产”跃迁。
同时,公司通过合资模式强化生态协同——今年7月,子公司上海机电股份携手德昌电机创立动界智控科技,推出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直线关节及灵巧手指关节,为新一代机器人赋予精准、流畅的运动表现,目前相关产品已在核电工业场景开展应用测试。
在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公司旗下企业多点突破:上海天安轴承研发的“灵巧手”专用减速器轴承、上海联合滚动轴承的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用角接触球轴承,品种覆盖与技术领先性位居行业前列;上海振华轴承成功交付首台套国产化特种交叉滚子轴承,实现机器人精密传动轴承国产替代;上海机床厂研发的200系列丝杠磨床,可加工行星滚柱丝杠等多种丝杠,磨削精度达国家标准最高等级P0级。
同时,上海电气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标准化领域,全球规则共建——公司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联通、西门子等单位,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标准化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全球工业人工智能导则》,旨在构建全球统一标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持续突破更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海电气已在核能与前沿能源领域构建起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的完整产业链,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前列。公司参与的“EAST大科学装置千秒级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后续,公司还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项目等核心部件供货任务。此外,公司还陆续在超导加速器关键部件、超大型核聚变装置精密制造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公司已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构建全球合作生态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方向为企业海外布局指明了路径。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上海电气积极响应倡议,海外布局正从传统的“产品输出”向深度的“生态共建”升级,近两年公司海外业务保持增长,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86.96亿元,同比增长11.7%,多个标杆项目在海外国家形成显著示范效应,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
在中亚及南亚市场,上海电气以“技术+资本+生态”的输出路径,深度契合当地发展需求。在哈萨克斯坦,公司与中国能建、中国电建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整合全链条优势,联合参与国家级能源项目投标。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承建了该国首座数字化变电站——扎法拉巴德220千伏变电站;在巴基斯坦,公司深度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先后承接塔尔能源一体化项目、萨希瓦尔电厂等重大工程,为各国提升能源自主安全水平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东南亚市场,上海电气聚焦电网升级与能源保障,打造了多个区域关键项目。在马来西亚在吉打州,总包建设奥特斯132千伏变电站项目,完善区域配电网络;在沙捞越州,承建该州首个500kV高压输电线路,成功打通当地关键输电通道,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在中东及欧洲市场,上海电气以新能源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能源转型,深化国际合作。在中东,迪拜五期900MW光伏项目的最终移交证书签署,标志着这一全球领先的大型光伏电站正式落地运营。在欧洲,罗马尼亚帕劳二期342兆瓦光伏总承包项目正式签约,这是上海电气在当地落地的第四个光伏项目,公司与当地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协同为欧洲区域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动能”。
此外,上海电气还将技术优势延伸至美洲市场,在墨西哥墨西卡利的佩尼亚斯科光伏电站项目中,为其提供一台25兆乏调相机及其配套设备,以核心装备支持当地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进一步拓展了海外业务的覆盖范围,彰显了公司在全球能源装备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从亚洲到欧洲、美洲,从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到新型新能源项目,上海电气正以“生态共建”的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编织起绿色、高效的能源网络,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