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10月30日,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运行情况出炉。
前三季度,深圳GDP达27896.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5亿元,增长0.0%;第二产业增加值9946.06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932.93亿元,增长6.6%。
细化来看,深圳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跑出9.7%的增幅,“工业第一城”根基扎实;第三产业中,金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稳健增长,“两业”融合成效凸显。
深圳市统计局分析,深圳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
而从更多维度深入城市肌理——深圳陆路口岸通关旅客突破2亿人次,比去年提前40天,深圳湾口岸出入境客流已超去年全年;深圳机场货运吞吐量创同期历史新高;深圳充电桩用电量月均增长14%以上……这些“流量”正化为实实在在的“留量”,形成拉动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龙头引领“含智量”跃升
10月29日,越疆科技宣布与瑞德丰签署超8050万元采购合同,成为业内首家将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式引入新能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的企业。
此前10月19日,优必选也官宣中标1.26亿元的“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使其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订单总额突破6.3亿元。
头部企业“订单潮”背后,是机器人在先进制造等特定场景下愈发显现的刚需价值,亦侧面印证了深圳作为“工业第一城”的扎实实力。
前三季度,深圳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8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深圳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9%、38.2%、33.6%。细看这些“智造”产品,在深圳都能找到“链主”“龙头”企业及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大疆、丰翼、美团、道通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先后扎根,“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架无人机”广为流传。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2024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去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12.58%;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7.4万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占比达43.75%。

(越疆科技Atom人形机器人在PCB质检场景工作)
上述白皮书分析,当前具身智能虽处于商业化场景探索期,但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未来叠加深圳产业链的快速响应能力,还将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持续放量,核心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环节有望进一步协同跃升。
深圳还在消费级3D打印这一小众赛道上悄然坐稳第一把交椅。市场机构CONTEXT报告显示,仅2025年一季度,入门级3D打印机全球出货量就超过100万台,中国供应商占95%。其中,Creality市场份额为39%,Bambu Lab出货量同比增长64%,Elegoo实现强劲增长,三者分别是深圳企业创想三维、拓竹科技、智能派创设的出海品牌。
与产量猛增相对应的,是深圳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7%。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的“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显示,中国产品至少43款入选,其中深圳产品31款,占比超七成,高技术产品正成为深圳一张全球瞩目的“智造名片”。
金融、软信驱动“两业”融合
工业表现亮眼的同时,前三季度深圳服务业也回升向好,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增长。1—9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932.9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4.5%、9.7%、5.6%。1—8月(错月指标),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3%、7.0%、6.2%。
细分产业中,增势最突出的莫过于金融业与软信业——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技与产业创新,AI等前沿技术则为制造业提质赋能,助推“两业”深度融合。
分别来看,金融业不仅维持两位数增长,较上半年(10.9%)还高出了3.6个百分点,背后既有股市上涨带动证券行业的作用,也有金融创新的效果体现。
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日前发布,前三季度,在重点领域贷款投向上,深圳金融业仍呈现科技、普惠贷款余额2个“2万亿”,绿色、数字经济贷款余额2个“1万亿”的信贷格局:科技贷款余额2.18万亿元,同比增长8.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7.1%;绿色、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增速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增速。
资金正加速流向实体,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一方面,深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截至9月末纳入政策支持清单内的2552家科技企业、111个项目获得低成本融资资金支持498.6亿元;另一方面,深化股债联动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截至9月末已有121家企业通过“腾飞贷”获得66亿元中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初创通”已帮助4522家科技小微“无贷户”企业获得信用贷款68亿元。
软件与信息服务向来是深圳的优势产业,拥有腾讯、华为、中兴、金蝶等一大批龙头企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南山、福田、龙岗等区纷纷“加码”软信业,尤其强调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机遇。
其中,南山区2024年软件和互联网行业营收近8000亿元,占全市软件产业近7成,拥有规模以上的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超1500家。
在4月举行的南山区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区委书记黄湘岳表示,希望软件企业主动拥抱AI,加大在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构建开放共享的软件创新生态体系,南山区则会在政策扶持、场景应用等方面做好服务,大力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龙岗区汇聚华为、中软国际等近400家软件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截至2024年达392.73亿元。其目标是到2027年营收破800亿元,实现3年翻番。
近日,深圳软信业迎来又一重磅载体。10月22日,深圳工业软件园在龙岗区正式开园,总投资约21.5亿元,研发面积达14万平方米。据介绍,该园区将以工业软件产业为核心,以鸿蒙生态为特色,聚焦发展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嵌入式软件和高端行业应用软件五大垂直细分领域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体系。
于细微处见活力
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才能打通经济的良性循环。GDP、二产、三产等主要统计指标之外,从一些细微的切口中,深圳的城市活力清晰可见。
据深港口岸部门统计,截至10月25日,深圳陆路口岸通关旅客突破2亿人次。其中,出境10067.15万人次、入境9956.81万人次,比去年提前40天。
其中,皇岗口岸作为深港唯一24小时开放的陆路口岸,在深圳“夜经济”的火热带动下,上半年夜间客流较2024年同期增长18%,内地、港澳居民分别同比增长25%、14%;深圳湾口岸凭借“一地两检”特点及区位优势,截至10月27日出入境客流累计突破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超去年全年。
近年来,我国入境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对50多个国家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也由此迎来外国游客“China Travel”热潮——4月、9月,国际知名网红“甲亢哥”、“无语哥”先后来深,除了与人形机器人共舞,还解锁了eVTOL飞行、AI眼镜、3D打印运动鞋、刷掌支付等前沿科技体验。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深圳外国游客入境达9.1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145.2%。仅10月1日至6日,经深圳机场口岸入境的外国人同比增长50%,其中免签入境的猛增205%。
人流涌动愈发打开了商业的想象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季度深圳已有K11 ECOAST、深圳大悦城、太子湾VILLA、深圳湾万象城二期等10家商业综合体开业,9月还密集迎来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全球规模最大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海上世界明华轮等文旅地标焕新登场。
城市的畅通与活力更直观体现在用电量上。据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发布,前三季度深圳全社会用电量968.5亿度,同比增长4.39%,第三产业增势尤为明显,达6.25%。三产8个子行业中,增速排名前三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23.12%、18.82%、9.60%,反映了深圳数据中心、充电服务、大型商圈等方面用电需求增长较快。
2024年强势跻身“消费万亿俱乐部”的深圳,今年前三季度市场销售也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
数据显示,1-9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0.81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商品零售增长3.9%。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1.5%、28.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