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招商证券将两融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上调至2500亿元
又一家券商大幅提高两融业务规模。
10月30日晚间,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增至2500亿元,单次上调幅度高达1000亿元。此次招商证券新增加的1000亿元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约占该公司三季度末总资产的13.41%。

招商证券单次上调幅度高达1000亿元
10月30日晚间,招商证券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关于提高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的议案》,决定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人民币大幅提升至2500亿元人民币,单次上调幅度高达1000亿元。
招商证券同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招商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82.44亿元,同比增长27.76%;归母净利润为88.71亿元,同比增长24.08%。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7.23亿元,同比增长64.89%;归母净利润为36.86亿元,同比增长53.45%。对于第三季度业绩增长的原因,招商证券称,主要因为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增加。
记者发现,截至三季度末,招商证券融出资金1292.79亿元,相较上年末的955.73亿元增加35.27%。

招商证券也因为融出资金和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净流入减少,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3.35亿元,同比减少121.38%。其中,第三季度因为“融出资金和代理买卖业务现金净流入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1.10亿元,同比减少120.54%。

券商集体提额
年内已有五家“出手”
在招商证券之前,今年已有四家券商先后上调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
4月26日,山西证券将信用业务使用自有资金最大规模从100亿元提升至110亿元,其中,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80亿元调整至100亿元,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上限由20亿元调整至10亿元。
4月30日,兴业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但未披露具体调整方案。
浙商证券9月24日宣布,为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及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调增融资类业务规模,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华林证券则是在年内两度调整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第一次是3月27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融资类业务(融资融券、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以及其他信用业务)总规模不超过62亿元;第二次是9月9日召开董事会,同意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80亿元。
不过在两度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后,华林证券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13日起,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存量融资合约则仍按原比例计算。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两融市场活跃度较高,投资者融资需求短期内呈现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中小券商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压力。上调保证金比例有助于缓解这一压力,确保业务稳健运行。
中航证券表示,券商纷纷上调融资类业务规模,是对两融市场持续火热需求的直接响应。背后蕴含着双重意图:一是及时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二是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确立优势,最终实现信用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