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发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对“怎样理解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作出回答。
文中认为,《建议》提出,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是对我国投资理念、方向、重点的提升和优化,对于增强发展动能、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长期以来投资于物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于物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投资,比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机器设备等,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物质技术基础。从一般发展规律看,投资于物往往是一国在发展前期首先要着力做的。多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投资于物,实物资本得到有效积累,生产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有效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对物的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带动了居民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提升,并且与民生相关的“物”的投资还直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此外,近年来对粮食储备、能源基地、应急物资、产业备份等的投资,增强了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
同时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存量资本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一些重要产业领域投资不足、投资质量有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存量机器设备、基础设施、老旧小区、城区等有待更新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推动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快速涌现,我国投资于物仍有很大空间潜力。
第二,“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投资于人是指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潜力开发的投入,比如育幼、养老、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我国经济长期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投资于物回报率近年来已经有所下降。在全球产业竞争已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密集”大趋势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实现创新驱动、需求拉动,亟须加大对人的投资,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形成“人力资本红利”。只有这样,才能构筑经济长期发展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此外,相较于物质资本投入而言,我国一直以来对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关领域投入不足,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的投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要在投资于人的重点方向持续用力。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各类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二是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大对生育养育、教育医疗、职业培训、普惠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投入,扩大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投资。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加大对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培养投入力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五是建立健全投资于人的长效机制,优化财政支出责任和财力配置,完善对地方政府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建立健全相关统计制度,将对人的投资纳入统计核算范围,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投资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