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北农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44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92.56%。 
公司日前在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合计销售数量2044万公斤,同比增长151%;销量较去年同比明显增长主要系龙粳并表所致。玉米、水稻、大豆等种业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亿余元,同比增长 81%。
据了解,2019年,大北农的玉米、大豆新品种相继获得国内生物安全证书,并成功取得南美地区的种植许可。公司专注于生物技术、玉米、水稻、大豆、经作种业、创种基因等六大板块,构建起涵盖50家公司的业务体系,不仅承担国家大豆、玉米、水稻等主粮的育种攻关任务,旗下三家企业还入选了国家种业阵型。此外,大北农种业已遍布全国26个省(区、市),181个市、区(县)。2024年,公司销售的玉米、水稻、大豆种子总量达5352.6万公斤,共可覆盖农田超4000万亩(不含经济作物),服务农户75万人次。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是大北农研发团队与高强度的持续投入。公司有超过2600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总数16%以上),以及2024年7.34亿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2.55%)。持续的投入也让大北农获得了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包括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
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绝非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大北农推出了平台化、系统性的创新打法。在创新模式上,大北农构建了清晰的“532”战略与“2+4+X”矩阵。 “532”指企业成果中自主创新、企科融合与孵化融合分别占50%、30%和20%,明确了开放合作的科学配比。“2+4+X”则系统部署了其创新力量,并依托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平台及7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组成的强大平台体系作为支撑。
同时,大北农践行“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产学研合作”三条路径。技术研发出来后,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和落地,打通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大北农的答案是全链条布局与品牌化运营,其标志性产物就是“大有谷”。通过提供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的食品,“大有谷”将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幸福体验。
在生物育种方面,大北农在南美实施的“种出豆进”计划,已升级为“技出粮进”战略,展现出其全球化视野与能力。同时,企业还将聚焦玉米、大豆、水稻、生猪等关键品类,引进全球种质资源,运用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抗虫、耐除草剂、高产、高品质的重大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