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报陆续出炉,中国核电(601985.SH)、中国广核(003816.SZ)10月31日开盘后股价集体走低。截至收盘,中国核电股价报8.98元/股,跌幅达4.26%;中国广核下跌3.19%,报收3.94元/股。
随着国内电力市场化交易加速推进,核电公司盈利情况受影响越发明显。
业绩遭遇电价“杀”
前三季度,中国核电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42%至80.02亿元,中国广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14%至85.76亿元。第三季度,中国核电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3.45%至23.36亿元,而中国广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81%至26.24亿元。
两大核电盈利主要源自电力销售业务。由于中国核电近年大力开拓风电、光伏等非核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发电收入也被纳入电力销售收入中。
对于业绩下滑,两家公司均直指电力市场影响,称由于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增加,市场电价下降。中国核电因所持新能源资产较多,受冲击更明显,公司前三季度新能源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7.96%,而同期核电业务净利润则逆势增长了2.8%。
核电企业在运核电机组上网电价分为核准电价和市场电价,前者由有关政府部门核准批复,后者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形成。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市场电价下行的重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构建,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叠加新能源全面入市加剧各类电源竞争,新能源为抢夺电量易报出低价,导致电价进一步下行。
“受市场化交易价格总体下降影响,公司平均市场化电价降低。广东市场化电价降幅总体收窄;广西受现货比例扩大影响,市场化电价环比略有降低。”中国广核董事会秘书尹恩刚在电话会中介绍,公司管理的核电机组中,广东省核电机组前三季度市场化比例同比提升至约31.8%,广西、福建的核电机组已全部进入市场化交易。
如何应对市场大考
“十四五”以来,中国电力市场实现从“计划电”到“市场电”的跨越。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国内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至“十四五”的23.8万亿千瓦时,国内每消费3度电中,有2度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随着年初136号文下发,行业预计明年市场化电量将继续增加,电价波动性加剧,核电电价未来是否可控,成为投资者们最关注的问题。此外,近日财政部宣布对今年11月后核准的核电机组取消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新批核电项目经济性如何保障,亦是行业关注重点。
据中信证券测算,增值税退税约占核电行业代表性公司营收的2%、净利润的10%。一名核电企业子公司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短期看,11月后核准的核电新机组取消增值税优惠,或一定程度增加企业税负与现金流压力,可能影响新机组建设及研发投入。
针对上述市场挑战,核电公司正从核能主业、电力销售多层面做好准备。
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在业绩会上表示,各省份明年的电力市场交易方案预计在今年底发布,公司将及时跟踪研究相关规则,采取多种措施争取最有利的市场化交易方案。同时,在后续投建的新项目中,将协同设计院、总包方、供货商等,通过设计优化、设备制造国产化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单位造价,提升后续核电机组的经济性与竞争性。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中国核电目前在建机组的机型以“华龙一号”为主。“华龙一号”属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现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堆型,以及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此外,中国核电还通过强化上游核燃料成本控制,保障发电效益。据卢铁忠介绍,核燃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比重约两成,核电供应链协议时间多为10年,公司采取先采购天然铀再委托加工成燃料组件的方式,保障度电燃料成本长期稳定;此外,中国核电还入股了中核铀业,确保铀资源稳定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