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正酣,一场围绕“定价权”的争论却从商业层面浮上舆论水面。
近期,京东、美的相继回应有关“处罚美的”“二选一”的传闻为不实消息。另一边,竞争对手的不利消息频登自家热榜,抖音被指利用平台优势操纵舆论。可以看到,电商竞争逻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
从本质上讲,这场风波的焦点也许并非单纯的价格高低,而是“价格由谁定义”的话语权之争。在流量增长见顶的当下,平台之间的竞争已从粗放的补贴战转向对供应链控制力、用户选择权和规则制定权的系统较量。
首先争议的焦点在于各自对“二选一”的表述。京东方面称其并未强制要求商家“站队”,而是主张“价格对标”,即要求商家在京东平台上的价格必须是全网最低的。然而,就算核心方美的辟谣,在抖音看来,京东限制相关商家使用抖音的“双十一”优惠券,禁止他们参与抖音“双十一”促销活动,本质上仍是“二选一”。对于这个争议,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电商大战之前的国美苏宁早就有这种“价格排他性”的案例。
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最低价”都不再是噱头的时候,这个“二选一”会重新上热搜。据澎湃新闻报道,热搜争议主要在抖音及今日头条热榜上,而同期其他平台#京东或因压力取消美的500万元罚单#这一词条在29日曾登上微博热搜。
而这正是本次事件的第二个争议点:抖音作为内容场与交易场日益融合的超级入口,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信息守门人”公共责任与“电商竞争者”商业利益的质问。
抖音大家电负责人李文涛在朋友圈发布的热搜图被“广而告之”。相信对于各家电商来说,抖音携今日头条这样内容与市场交易综合的超级入口,都会因热搜这一独特的武器带来不小的舆论压力。
在这场围绕定价话语权的博弈中,平台之间的竞争边界正变得愈发模糊,舆论开始影响商战,这才是事情的焦点。
众所周知,内容与流量平台主要通过信息分发和内容管理影响公众获取的信息,这其中存在一定的调控空间。平台的核心是算法,它会基于内容热度、用户偏好等因素决定信息推送。虽然平台方表示榜单根据用户真实行为生成,但人工干预确实存在,“买热搜”“撤热搜”等操作时有发生。平台方作为重要的流量入口,在技术层面具备影响舆论传播的能力,它可通过算法加权、热搜置顶等方式强化特定信息,尤其在热点事件中可能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那么,抖音既是内容平台,本质上是信息的“守门人”,而当其同时深度参与电商竞争,加上今日头条这个深厚的背景,如果出现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又该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如何避免舆论平台沦为不当“竞争工具”,这正是需要关注的新课题。
事实上,这场风波正是电商存量竞争内卷的缩影。
京东通过低价策略稳固基本盘,抖音依托直播电商蚕食份额,双方出现交集竞争在所难免。“对行业而言,这将加速‘全渠道运营’常态化,倒逼品牌方建立动态比价系统;促使监管机构细化《电子商务法》配套细则,明确价格管理的合法边界;短期加剧平台摩擦,长期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唯有优化用户体验、降低流通成本的企业才能突围。”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知名天使投资人郭涛如是点评。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后半阶段,各大电商平台的关注点正逐渐由初期的价格竞争,转向对服务体验与用户维系的更深层次探索。在首轮消费热情集中释放之后,如何持续保持市场热度、挖掘新一轮消费潜力,成为各个平台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围绕价格、流量与渠道的复杂互动中,各方接下来的策略选择与执行成效,才会为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值得关注的参考。“双十一”需要的是良性竞争生态,比拼的是商品质量、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消费体验,而非真伪难辨的造势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