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港”)作为广西沿海主要公共码头投资运营商,一直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全面提升铁海、江海联运一体化水平,助力广西扩大高水平开放。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北部湾港处获悉,“十四五”期间,其港口建设已实现跨越升级,大型化、智能化码头集群加速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引擎强劲,海铁联运班列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要道;航线网络持续优化,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列,已发展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东盟乃至全球的重要枢纽。
根据公司近日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北部湾港实现营收55.35亿元,同比增长12.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净利润7.25亿元,同比增长22.63%;完成货物吞吐量2.67亿吨,同比增长10.01%;集装箱吞吐量724.81万标箱,同比增长10.34%。面向“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北部湾港锚定“千万标箱”目标冲刺,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持续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向海图强:聚焦“一流设施”提升双循环节点能级
作为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力军,北部湾港积极推进大型集装箱、散货码头及集疏运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公司通过现金收购、可转债发行及股票增发等方式投入泊位建设,相继建成钦州30万吨级油码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401号20万吨级泊位等18个泊位;开港运营北海铁山东港区,打通玉林便捷出海通道;建成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突破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
目前,北部湾港拥有及管理沿海生产性泊位91个,货物年通过能力4.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104万标箱),84个泊位已实现对外开放启用。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占比达36%,远超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专业化泊位占比从2021年的33.8%提升至2025年的37.4%,国际门户港建设按下“快进键”。
向新而进:聚焦“一流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标杆
北部湾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破解传统码头改造难题。“十四五”期间,公司建成全球首个U型堆场装卸工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慧引导运输车(IGV)作业点密度提升50%,设备移动距离缩减35%;基于TOS-ECS-GOS系统集成的决策中枢,北部湾港将海铁联运集装箱中转时间压缩40%,形成“北部湾港模式”;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防城港数字化散货中心堆场,推动作业模式向智慧港口转型。
同时,北部湾港还打造了全国港口行业首个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可视、可控、协同;搭建码头智能理货平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信息化体系,智慧港口建设打开新局面。其铁海联运“五个一体化”改革获国家发改委肯定,获评2024年度多式联运优秀服务案例,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
向实聚力:聚焦“一流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
北部湾港遵循“统一规则、建设、经营、管理”及“一城一港一公司”原则,强化钦北防三港资源“一体化”整合。公司自2018年起连续七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全面完成“五突破一加强”改革任务,是广西唯一获2023年度“双百企业”专项评估“优秀”等次的企业。
“十四五”期间,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2021中国物流优秀服务商”等称号,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公司治理最佳实践案例”“2024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等,获评“5A级物流企业”。在“双碳”战略下,北部湾港推进零碳码头建设,实现了露天散货料堆100%苫盖、港区污水处理100%覆盖,港区绿化率与固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防城港码头成为广西沿海首家三星级中国绿色港口。
向质而行:聚焦“一流服务”打造高质高效营商环境
北部湾港一直全力建设成本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国际航运枢纽。截至2025年9月底,其集装箱航线达93条(外贸56条、内贸37条),可通达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
“十四五”期间,公司树牢“客户至上”理念,2021年至2024年散杂货船舶装卸效率提升32%,集装箱船时效率提升25%;建成“北港网”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港口业务无纸化快捷办理,平均节省时间超20小时,平台用户达12.6万。客户满意度从2021年的90.45提升至2024年的93.44,港口美誉度持续攀升。
未来,北部湾港将厚植“以港为本”“以港为荣”的文化理念,全力提升枢纽能级与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奋力开创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