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密码:技术+管理协同创新
生猪养殖行业的盈利本质,取决于“销售价格-养殖成本”的核心公式。
生猪销售价格有波动,属市场不可控因素,牧原股份真正构筑竞争壁垒的,是成本端的持续突破,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出,其生猪养殖成本从年初的13.1元/kg稳步降至9月份的11.6元/kg,较行业平均水平形成显著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盈利动能。
但牧原股份的成本下行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生产效率提升与管理优化,“育种技术突破+健康管理升级+组织能力优化”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其可复制、可深化的降本路径。
好种才能产好猪,种猪品质直接决定养殖效率。
不同于行业单一关注生长速度的选育逻辑,牧原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建立了“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屠宰价值”的综合选育标准,投资60亿构建高健康育种中心——既追求母猪年产仔数的提升,也注重生猪料肉比的优化,更兼顾屠宰后瘦肉率等终端指标。据牧原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公司肥猪日增重从年初的800g左右达到了880g,育肥阶段料肉比在2.64左右,推动着成本的下降。
牧原股份上半年成本下降的重要推手之一,便是其生产成绩的明显提升。
“但部分落后场线仍存在健康基础薄弱问题。”牧原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对此,牧原启动了“场线健康分级管理”机制,通过精准的疾病净化方案、智能化环境调控系统,不断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挖掘猪群生长潜力,减少治疗成本,降低养殖损耗。
对于规模化养殖而言,最大的痛点在于成本离散度,而牧原通过组织能力建设成功破解这一难题。在10月30日晚上电话交流会,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透露,上半年公司内部场线成本差异已明显收窄,超80%的场线成本低于12元/kg,25%优秀场线成本低于11元,最优秀的场线成本可以做到10.5元/kg。
为复制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内部资源,牧原股份搭建了“标杆场线经验输出+一线干部专项培养”体系,让优秀管理者带队帮扶落后场线扭转业绩,同时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养殖数据实时共享,推动整体管理水平均质化提升,持续降低整体养殖成本。
全链闭环:三季度屠宰业务实现盈利
“公司屠宰业务在三季度实现盈利,主要源自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销售渠道不断开拓、客户服务能力提高以及产品结构优化。”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表示。
这是比短期业绩更值得关注的信号。这一信息标志着牧原“养殖-屠宰-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从“投入期”迈入“产出期”,改变了其单纯依赖生猪销售的盈利结构。
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屠宰业务能发挥“缓冲器”作用:猪价低迷时可通过屠宰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猪价高位时能承接自有养殖产能,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屠宰端积累的消费数据可反哺养殖环节,为育种方向、养殖规模提供精准指引,形成“养殖优化供给,屠宰匹配需求”的良性循环。据测算,屠宰业务规模化盈利后,有望每头生猪再创造50-80元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厚企业盈利空间。
牧原股份的三季报,本质上是生猪行业发展逻辑转变的缩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赌对周期”转向“构建能力”:以育种技术构筑生产端壁垒,以健康管理夯实成本底线,以组织优化释放规模效能,再以全产业链布局抵御周期风险。这种“技术+管理+产业链”的能力组合,赋予其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从近期50亿元高额分红(占2025半年度净利润47.5%),以及未来三年不低于40%分红比例的承诺,牧原股份正以业绩确定性与股东回报力度,证明其已从“周期型企业”向“价值型企业”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