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许维娜)我国北方即将进入供暖季,目前天然气、煤炭供应储备情况如何?能源迎峰度冬是否有保障?今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综合研判,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民生用能保供稳价和群众温暖过冬有保障。
李超表示,为做好今年的迎峰度冬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从抓好能源供应、资源储备、应急调度等关键环节入手,为今年供暖季能源保供打好基础。
一是提升供应能力。主要是煤、气、电、运这几个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0%、6.4%;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7.2亿千瓦,同比增长18%;10月份以来,国家铁路电煤装车保持在日均5.6万车的较高水平。
二是夯实储备基础。截至10月2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亿吨,可用35天以上;地下储气库已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
三是强化调峰能力。截至9月底,跨区输送电力最大达1.5亿千瓦,区域间的余缺互济能力显著增强;累计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亿千瓦以上,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调节能力;全国储气能力和管网冲峰能力较上年都进一步提升。综合研判,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是平衡的,民生用能保供稳价和群众温暖过冬是有保障的。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李超透露,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供暖季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日调度、周会商,压实地方和企业保供主体责任,及时协调解决供需矛盾;二是保障能源生产供应,推动能源资源安全稳产增产、各类发电机组应发尽发;三是严格能源中长期合同履约,确保民生用能足额稳定供应;四是做好尖峰保供和应急保障,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调度,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的应对准备。
与此同时,今年极端天气比较多,我国多地农业生产遭遇不利天气影响。
李超表示,春季,北方冬麦产区特别是陕西、河南等地遭遇不同程度干旱;9月份以来,河南、山东等黄淮海地区出现多年少见的持续阴雨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小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跟踪研判形势变化,支持地方积极做好灾情应对;同时,畅通收购收储渠道,切实稳定粮食市场,力争把灾害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过努力,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生产具有较好基础、正在陆续收获。从各方面反映情况看,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影响总体可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强化粮食生产基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李超举例称,比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等重大水利建设,强化农田、水利设施衔接配套,切实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她介绍,2024年以来,累计安排“两重”等中央资金4000多亿元,支持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8亿亩;安排中央资金200多亿元,支持灌区建设改造工程。相关项目显著改善了广大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少地区反映,项目区粮食单产提升超过10%,基本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又比如,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现代种业、玉米大豆单产提升等重点工程建设,集成配套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有力促进粮食增产。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去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94.7公斤,比2020年提高12.5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总的看,这些措施举措,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