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强和成果转化相对成熟的优势,组织产业界、学界共商“蓝色药库”建设路径,助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厦门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等联合主办的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11月6日至12日将举办。在今天(10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王宇介绍,今年恰逢海洋周20周年关键节点,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将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维度,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升级。
王宇表示,在产业领域,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将围绕海洋药物、深海装备、蓝色碳汇、滨海旅游等重点领域,举办多场产业对接,实现“学术研讨—技术展示—项目落地”全链条贯通。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也将举行,组织业界、学界共商“蓝色药库”建设路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生物领域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将推动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助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建设“蓝色药库”具有多方面优势,在过去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专家介绍,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促使海洋生物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为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中国还有众多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海洋药物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海洋三所主要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独具特色,打造集“资源保藏-活性物质挖掘与评价-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中试放大-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一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海洋微生物菌株量达全球第一。
专家介绍,在成果转化方面,部分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有效的成果转化模式。比如,近5年来,海洋三所近50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助企增值30亿元。
自然资源部官网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蓝色药库”不断丰富,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品类约占全球上市总品类的三成。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蓝色药库’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专家说。
王宇说,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还将展示千余种水下智能装备、应急救援设备、海上风电配套技术等,为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海洋经济招商签约以及鹭江创新实验室暨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还将同期举办从深海探索到产业落地、从资本对接到全球合作等多项活动。
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建议》还提出,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深海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提高海上执法和海事司法能力。
专家表示,“十五五”期间,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规模将不断扩大,将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