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推进数据产业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这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相关内容重合。
赛智产业研究院数字化转型研究总监李铭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行动计划》可以看作是将“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城市发展落地生根的“启动键”和“加速器”。通过构建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开放丰富的城市场景,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供最佳的孵化环境和应用载体。
“政策的深层信号在于,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而智慧城市的竞争,本质上将是能否为前沿产业提供最优发展环境的竞争。”
前沿产业创新发展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的“喂养”
李铭岩进一步解释,《行动计划》相关内容与“十五五”规划建议高度重合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协同,背后体现了清晰的产业发展逻辑。
首先,是把城市作为“创新试验场”。“十五五”规划建议指明了产业方向,但新技术、新产业需要真实的场景进行测试、迭代和示范。城市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全要素、富场景、高价值的“实验室”。《行动计划》的核心作用,就是主动为这些前沿产业开放和打造城市级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建设,提升车路协同水平”,无人驾驶汽车不再是孤立的智能体,而是能融入一个更宏大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加速其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进程。
其次,是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这些前沿产业均为“数据密集型产业”,它们的创新发展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的喂养。《行动计划》强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目的就是在城市层面打通数据壁垒,促进数据的高效流通与汇聚,为低空经济的飞行器、具身智能的机器人提供丰富的感知数据和训练数据,从而形成“数据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反哺数据价值”的正向循环。
另外,是构建“融合创新生态”。这种协同的终极目标是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催生“1+1>2”的聚变效应。例如,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可以与具身智能(仓储机器人)在智慧城市的管理平台上实现“空地一体化”的物流调度;无人驾驶的数据又可以用于优化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这种跨产业的融合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产业方向,需与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每经记者还注意到,《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底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率先建成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落地一批先进可用、自主可控城市大模型。
什么是“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与外界熟知的通用大模型相比,如何理解“先进可用、自主可控城市大模型”?
李铭岩告诉每经记者,“全域数字化转型”相较于过去智慧城市建设的“碎片化”试点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指的是城市治理在横向上的全面打通,不再是各部门零敲碎打地建设信息系统,而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基础设施,如城市智能中枢和共性支撑平台,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的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
同时,它也强调城市功能的纵向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生活等各领域全面数字化,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覆盖城市运行重点事件,“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高频民生事项,最终目标是让数字化像血液一样流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个真正的、有机的“智慧生命体”。
“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其知识面广但缺乏对特定城市的深度理解。而城市大模型是专为城市治理打造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具有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特点。”李铭岩说。
他进一步解释,“先进可用”体现在能深度融合城市特有的数据,如交通流量、燃气管线、人口信息等。并提供精准的场景化能力,例如模拟暴雨后城市的积水点并优化交通调度和救援路径,或是预测特定街区节假日的人流峰值并提前部署公共服务资源。
“自主可控”则强调核心技术的安全性与自主性。城市运行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城市大模型必须确保在关键技术上是自主开发的,数据在处理过程中是安全可靠的,避免在核心模型上受制于人,保障城市“大脑”的安全稳定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曾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李铭岩认为,两者是“战略蓝图”与“战术手册”的关系。《指导意见》是顶层设计文件,明确了至2027年及2030年的总体目标、方向和原则。《行动计划》是在《指导意见》框架下的行动深化和具体施工图,明确了更近期的目标(2027年底)和更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
在李铭岩看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等技术在近一年迅猛发展,也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成熟、更经济的工具。《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推理算力、推动公共数据融合应用等,正是为了抓住这一技术窗口期。“也是为了与‘十五五’规划建议进行紧密对接和超前布局,确保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产业方向与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