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第三季度,产业链上下游多家公司的业绩开始逐步修复。
“一些在技术、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光伏企业前三季度业绩开始回暖,不少企业在第三季度甚至开始出现盈利。”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复苏既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和精益管理。
硅料企业业绩明显回暖
“随着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开展,供需错配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得到改善。其中硅料行业反弹最迅速。”屈放称。
具体来看,硅料龙头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全能源”)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17.73亿元,同比增长24.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47.90万元,上年同期则为-4.29亿元。对于公司第三季度扭亏为盈,大全能源方面解释称,多晶硅市场回暖,量价齐升,收入规模增加,因此归母净利润增加。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节能”)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盈利,该公司财报显示,其单季度营业收入达16.88亿元,同比减少49.86%;归母净利润为5317.79万元,同比增长164.75%。
受益于多晶硅涨价,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季度亏损额收窄至3.15亿元,对比第二季度高达23.63亿元的亏损,盈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科技”)第三季度光伏材料业务录得利润9.6亿元,与去年同期18.1亿元的亏损形成巨大反差。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硅料价格上涨与生产成本下降是推动硅料企业第三季度业绩改善的两大核心因素,叠加行业政策引导,头部企业盈利空间正逐步打开。
双良节能在三季报中提到,利润变化主要系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提质增效、光伏产品成本下降,同时单晶硅价格回暖。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推动颗粒硅产能的优质释放,携手行业企业早日走出低价竞争困局,实现产业良性循环和生态重构。
行业转向“价值竞争”
不仅是上游环节,光伏产业链下游的组件和一体化企业业绩也开始逐步修复。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10月31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减亏47.52%。
对于业绩持续减亏,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虽然未实现盈利,但通过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多举措管理创新、降本增效,实现了主要产品单位制造成本、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较快下降,亏损逐季收窄。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科技”)披露的财报显示,继今年二季度毛利率明显改善后,公司毛利率在第三季度得到进一步优化,为-0.88%,延续年内毛利率持续改善的趋势。
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积极提高短期降本增效能力的同时,加强聚焦于构筑产业链战略纵深。通过全价值链协同与精益运营,在周期底部实现毛利率持续爬坡与费用率阶梯式下降,实现从规模导向向质量“护城河”的质变。
弘元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85亿元,同比增长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增长85.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根据公告,其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光伏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及出货量增加,带动了企业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提升。
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CEO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正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引导产能有序退出与合理释放,目前已初步显现成效,这种改善是结构性、分层次的:上游硅料企业率先企稳,中下游组件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减亏甚至扭亏。行业整体正在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