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赣深、广汕汕、梅龙等高铁线路陆续开通运营,粤东地区高铁路网不断完善,“速度”赋能让粤东逐渐摆脱“偏远”标签,正加速融入到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半径中。
近日,“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调研在广州启动,由各高铁站点串起的粤东发现之旅,本报记者看到高铁正在为粤东经济带来新的增量。
一方面,粤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高铁带来的链接效应,让粤东旅游市场实现扩容升级,从本地市场跃升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粤东与大湾区旅游合作项目同比增长25%。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条件也加速推动大湾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粤东地区辐射延伸,为粤东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顺应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未来需要在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甚至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构建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在都市圈约50—80公里半径范围内,尤其是一些体量较大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也有必要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如城际铁路、地铁等方式来形成网络化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
粤东加速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底座。近年来,随着广汕、汕汕、梅龙、梅汕等高铁线路相继贯通,以及计划于2027年开通运营的粤东城际铁路,粤东各市之间的“半小时交通圈”逐渐浮出水面,并通过高铁连接加快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从广州乘坐高铁出发,最快51分钟就能抵达汕尾。位于杭深、广汕、汕汕三条高铁线路交汇处的汕尾站,在广汕、汕汕高铁通车后,站场规模已扩至“9台15线”,日均办理列车近260列,日均发送旅客1.3万人次,成为粤东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交通十字路口。
继续向东延伸,汕头站的新建站房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以“11台24线”的规模和10.83万平方米的站房总面积,迅速成为粤东地区衔接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的关键节点。目前该站日均办理旅客列车101列,日均到发旅客合计约3.13万人次,累计发送量已突破630万人次,展现出强劲的客流集聚与辐射能力。
而作为粤东北苏区直连湾区核心枢纽的梅州西站,自2024年梅龙高铁开通以来运输能力显著提升,日均到发旅客超2.1万人次。截至2025年9月14日,梅龙高铁开通一周年累计到发旅客已突破800万人次,成为推动梅州苏区全面融入大湾区“1.5小时生活圈”的重要引擎。
高铁有效打破地域壁垒,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陆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产生中心城市和外围中小城市之间的要素互通的功能。一方面,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中心城市的科创、研发、设计等行业或部门,与外围城市的制造业之间进行频繁的互动,从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连接的“一小时生活圈”,也有利于双向促进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升级,在中心城市工作生活的居民,可以方便地获得乡村的旅游休闲资源;同时,生活在乡村的居民,也可以反向到中心城区享受大城市才有的文化、演艺、会展等活动。
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形成的“一小时交通圈”使得跨城、跨区居住和工作成为常态。陆铭认为,这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一般而言,中心城市房价较贵,因此在中心城市工作的人可以选择到周边城市定居、生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高铁+文旅”放大粤东文旅市场潜力
周末到汕尾去赶海、去南澳岛Citywalk、到梅州打卡叶剑英故居……便利的交通让周边短途游日益成为一些城市居民周末“充电”的生活常态。
高铁和城际轨道大幅压缩了地理时空上的距离,在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汕头市的南澳县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户籍人口仅有7万多人,但去年(2024年),南澳岛接待游客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这正是高铁开通促进南澳文旅经济扩容升级的鲜活体现。
南澳县文旅局局长吴泽川认为,在高铁开通前,南澳岛的游客主要是粤东本地以及部分大湾区的居民,但通过高铁接入全国交通网络后,南澳岛升级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来自广东以外的全国游客增长迅速。据统计,2025年1-9月,南澳岛累计入岛人次924.39万人次,同比增加11.4%;累计旅游综合收入约39.02亿元,同比增加20.24%。
“一业兴”带动“百业活”,不断涌入的游客催生了南澳岛更多新业态。据吴泽川介绍,为了推动旅游品质升级,南澳岛近年来积极发展民宿经济,推动民宿产品集群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持续带动南澳住宿、餐饮、文创等综合消费,不仅为当地村民增收,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流创业,以民宿“小切口”,实现了乡村振兴“大目标”。吴泽川表示,未来,南澳岛将结合自身海洋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旅游+”各类产业,如“旅游+低空经济”(低空观光)、“旅游+海洋牧场”等。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高尔夫与休闲旅游系教授张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高铁线路的开通将从多方面为粤东地区文旅经济带来增量。首先是客源市场的突破,广汕高铁开通使得大湾区到粤东的时间缩短到1.5个小时,将会带来千万级的休闲客群进行周末往返。其次是消费结构升级。交通便捷后,游客可以从一日观光到多日深度游,甚至可以多次往返,这会使得住宿、文创、体验类等消费得到综合性的发展,而不只是依赖门票的销售。此外,交通的便利,使得大湾区的技术、资本可以更容易地流向粤东,这将推动粤东地区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助力智慧景区建设,进而提升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张洁建议,粤东各市可以加强区域的资源整合,依托旅游联盟推出一些跨市旅游的优惠政策,如粤东文旅一卡通等,同时统筹交通接驳,把潮州的古城,汕头的侨乡,汕尾的滨海,梅州客家等串成“一程多站”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轻松“一站式”游览粤东。
“速度”赋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陆铭认为,一种理想的城市产业分工体系,是围绕着核心大城市梯次协调发展的:核心大城市承担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则承接与大城市相配套的制造业产业,离大城市更远的城镇,则通过农业与旅游来服务都市圈范围内的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如今,这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高铁“加速度”的带动下在粤东逐步成型。
在“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汕头澄海,广东宏腾商务展览有限公司作为服务全球的玩具产业平台,正深切感受着“高铁经济”带来的现实推力。
“客户早上乘高铁来,9点开始选品,中午品尝当地牛肉火锅,下午敲定订单,晚上就能返回。”宏腾公司副总经理李超表示,高铁网络极大地重塑了其业务模式与服务效率。“过去客户从华中地区前来选品,往返需耗时两天;如今搭乘高铁当天即可抵达,仅在路上就节省出至少四小时,能够留出更多时间深入了解更多产品。”订单响应周期更短,客商合作黏性增强,业务效率实现了质的跃升。
高铁不仅激发了内销市场的活力,更提升了粤东产业带对接全球的吸引力。据李超介绍,宏腾每年接待超200批次来自中国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采购商。而随着汕头高铁枢纽日益完善,特别是实现与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直达,“以往从香港来汕需辗转大半天,如今一小时多即可通达”,交通升级让国际客商不仅节省了时间,更看到澄海产业配套与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增强了他们与本土企业长期合作的信心。
此外,高铁还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率,来自福建等地的原材料可实现“当天直达”,并为企业吸引来自大湾区的设计和技术型人才,为深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在高铁的持续赋能下,来自全国和全球的订单与创意更快地“流进来”,也让澄海制造更广地“走出去”,澄海玩具产业正稳步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深入粤东北苏区,梅龙高铁的开通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在梅州办企业逾二十年的梅州市工商联常委、梅州市福建商会会长刘锦麟,从企业家的视角印证了“高铁经济”的深远影响。
刘锦麟对记者表示,最直接的变化是时间成本的压缩。由于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需要,近来他每周至少有一天要往返于梅州与广州之间,而梅龙高铁的通行时间能把漫长的4小时行程大大缩短至2小时,“这意味着决策速度更快、市场响应更及时,使梅州本地的企业能更高效地对接大湾区先进的产业链。”
此外,在刘锦麟看来,梅龙高铁还是一条“高效的人才环流线”,极大方便了人才“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交流”,为梅州引才、育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同时,高铁也直接激活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如今在周末和节假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梅州年轻人带着朋友坐高铁回来”,人气的汇聚为消费和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区域深度融入大湾区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