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世界开放报告2025》媒体吹风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廖凡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王雪坤就该报告的主要内容、特色、亮点做了介绍。在即将召开的第八届虹桥论坛上,将继续举办《世界开放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5》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据了解,《世界开放报告》是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主持撰写,在2021年成功首发,至今已历时五年。
根据王雪坤的介绍,《世界开放报告2025》共十二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世界开放态势,重点分析2024年以来的世界开放大势,深入探讨全球善治提升合意开放水平的机制。第二部分聚焦世界开放热点议题,深入剖析自由贸易同保护主义之间的角力、跨境数据流动对协作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贸易的支持、全球开放合作与经济安全等。第三部分反映世界开放成功实践,全景展现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务实举措和显著成就。
廖凡介绍说,与去年相比,《世界开放报告2025》有很多新的亮点与特色。一是国际影响力更强。二是研究维度与数据基础更加多元、坚实。特别是,团队将世界开放指数的测度时间序列回溯至1990年,使时间跨度从17年扩展至35年,为分析全球开放态势的长期演变规律提供了更坚实的数据支撑。三是观察议题更加前沿。四是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针对《证券日报》记者关于“此次《报告》撰写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的提问,廖凡总结了三点:第一,早期介入。从《报告》主题与框架的设计,到初稿的评审,邀请学者、政策制定者等共同参与,确保国际视角不是“点缀”,而是深度融入报告的“基因”。第二,建设性碰撞更有价值。那些基于学术和实证的“建设性碰撞”,极大地丰富了《报告》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开放精神”的生动体现。第三,信任是合作的基石,透明是信任的保障。廖凡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方法论和数据的最大透明化。所有参与方都清楚地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有效建立了学术互信,打消了外界可能存在的疑虑,让最终发布的《报告》成为一项经得起国际社会检验的公共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