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1 00:53:48 股吧网页版
基层慢性病管理再升级:目标明确 慢阻肺病防治迎来新契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导致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医疗费用负担加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针对慢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强慢性病的早期诊断、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建立有效的慢病患者长期管理机制。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再次发文,要求加强基层慢性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慢性病患者对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逐步提高;到2030年,慢性病系统连续服务模式在基层广泛应用,服务惠及人群进一步扩大。

  作为一个危害大、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慢阻肺病的早筛早诊、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极为关键。有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基层是慢阻肺长期管理的“主战场”,除了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做好上下转诊等方面工作外,用药保障也要跟上。但当前存在用药供给与规范诊疗目标脱节的问题——部分基层药品配备有限,患者常面临“转诊后用药衔接难”的困境。

  “首先,要提高社会层面对慢阻肺病早筛早诊的认知;其次,广大慢阻肺病患者分布在基层。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慢阻肺病诊疗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国家层面予以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是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1周年,各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慢阻肺病患者提供‘家门口’的诊疗服务,助力患者长期健康管理。”该临床专家提到。

  慢性病影响上亿国人

  在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致死疾病,然而与庞大的患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的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呼吸疾病的重视与日俱增,呼吸领域的创新研发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慢阻肺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我国有近1亿患者,40岁以上人群每8人中就有一位慢阻肺病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通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常咳嗽、咳痰、气短,还有呼吸越来越费劲。如发现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也容易导致慢阻肺病病情急性加重,甚至死亡。

  早筛、早诊、早治是慢阻肺病防治的基础。其中,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此外,吸入药物是慢阻肺病稳定期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长期规范使用吸入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和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钟南山院士此前也强调,慢阻肺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早期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遵医嘱使用吸入制剂规范治疗,疾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建议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长期吸烟史、接触生物燃料的、生活环境有明显空气污染的人群等,要像测血压一样,在每年的体检中加入常规的肺功能检测。

  然而,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重大慢病,慢阻肺病的社会认知却严重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慢阻肺病的公众知晓率不足10%,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晓自己患病,近90%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慢阻肺病的防治工作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上述临床专家也指出,慢阻肺病的患病人群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有长期吸烟史、慢阻肺病家族史和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制品的人群也属于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肺功能检测是慢阻肺病诊断的“金标准”,建议高风险人群把肺功能检查纳入每年的常规体检项目,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长期管理。

  流调数据显示,超过90%的慢阻肺患者为轻症,但肺功能已出现受损,是药物干预治疗的关键时期。但很遗憾,我国仅有10%左右的患者被正确诊断,而且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重度甚至极重度慢阻肺,疾病危害、诊疗难度、经济负担都大大增加。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药补全基层诊疗链条,让规范治疗落地不悬空。最近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支持做好慢阻肺病等慢性病的基层药品配备工作。”该临床专家强调,三联吸入药物是慢阻肺病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填补基层用药缺口有助于做好规范管理,是实现“防-诊-治-管”闭环,让更多基层患者获益的关键。

  深度参与慢病防治

  临床需求也在推动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容。眼下,慢性病药物行业正迎来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驱动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根据中研普华最新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慢性病药物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慢性病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2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8%,预计2025年将突破1.3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规模达68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份额的14.3%,增速维持在10.5%的高位,是整体医药市场增速的2倍。

  这一增长态势主要是三大结构性驱动因素: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大关、慢性病早诊早治率提升至58%,以及医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目前,中国慢性病药物市场呈现"三高"特征:高集中度,心脑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统、肿瘤和精神病五大类慢性病用药占比达83%;高增长,糖尿病用药市场增速达14.2%,领跑各治疗领域;高创新,2024年获批的1类慢性病新药达23个,创历史新高。

  中研普华调研数据也显示,2024年慢性病用药DTP药房渠道销售占比提升至28%,反映出患者对专业药事服务的需求增长。

  谈及目前药物市场的布局情况,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总经理林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斯利康在20世纪90年代就将第一代β2受体激动剂引入中国,2001年,又引入了雾化吸入产品。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阿斯利康凭借科学创新实力,打造了多款呼吸吸入制剂产品:包括治疗哮喘的“经典款”ICS/LABA二联吸入制剂、治疗慢阻肺病的ICS/LABA/LAMA三联吸入制剂,以及双支扩吸入产品等。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也正在向生物制剂领域全面启动战略转型。以生物制剂为核心之一的业务已成为阿斯利康整体慢病领域布局的关键一环,以及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呼吸领域共16条在研管线。针对呼吸慢病形成了从靶点到适应症的全面布局,覆盖哮喘、慢阻肺病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作为跨国药企,我们锚定基层痛点,多维度赋能提升慢阻肺诊疗可及性。”林骁指出,以慢阻肺患者为例,鉴于约60%慢阻肺患者生活在县域、乡镇等基层地区,且基层存在22.92%误诊率、22.09%漏诊率的诊疗痛点,阿斯利康从多个维度支持基层能力建设:一方面,助力基层慢阻肺病的筛查与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助力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如支持呼吸协作组,支持气道/咳喘中心建设推动县域专科化诊疗,助力医务人员操作判读能力提升。

  “此外,我们助力全程疾病管理,支持全病程管理中心建设,从而助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危患者筛查、随访、健康管理的全病程管理能力,最终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在慢阻肺防控中帮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林骁说。

  市场模式变革

  持续加码中国,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将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助推国内医药生态圈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中国患者,已成为众多跨国药企负责人的共识。而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各有差异,本质是对中国医药市场变革的策略响应不同。

  在集采常态化与创新药崛起的背景下,聚焦专利期内药物、深化本土合作、调整市场布局策略,已成为跨国药企抢占市场的核心路径。

  今年下半年,阿斯利康中国也传来重要消息,其生物制药业务(BBU)成立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呼吸吸入事业部两大事业部,两者在发展方向和产品布局上有着怎样的定位差异?

  对此,林骁介绍,两大事业部旨在为企业战略布局服务,是从产品更广泛地走向临床、实现诊疗路径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阿斯利康重塑亿万慢病患者生命历程愿景之下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两条业务线将高效独立运营,实现战略升维聚焦。一方面,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事业部专注特药,面向未来布局生物制剂业务。以生物制剂当前聚焦的重度哮喘为例,临床面临的较大挑战是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病理特点,这也增加了诊疗的难度。阿斯利康通过聚焦诊断、分型、精准靶向治疗3大核心环节,来支持塑造临床医生对重度哮喘临床诊疗路径规范化的理念。

  “当然,在健康中国的顶层要求下,我们在生物制剂的战略布局不止于新药、管线的突破,而是助力从产品端走向临床获益,变革诊疗路径,以重塑亿万慢病患者的生命历程。”林骁说。

  另一方面,呼吸吸入事业部深耕普药,夯实与拓展呼吸业务基本盘。目前,以慢阻肺病、哮喘为代表的呼吸疾病被列为“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的重点防治项目,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筛查能力及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呼吸领域规范化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为此,阿斯利康希望携手中外专家,长期支持遵循指南的治疗真正落地,助力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以期为呼吸慢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了解到社区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是中国慢阻肺病、哮喘等慢性呼吸疾病防治的前沿阵地。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基层医疗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能力。”林骁表示,阿斯利康也将通过全渠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域乡镇、零售、二、三甲医院)协同,不断将呼吸治疗领域创新疗法从核心医院拓展至社区。

  当科学突破与产业协同碰撞,当政策支持与企业担当共振,慢性疾病的市场终将被满足,而各方为此所做的努力与贡献,正是“健康中国2030”最生动的注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