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
近日,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安(Arm TUNGNIRUN)在上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期待中泰关系在下一个“黄金五十年”强劲发展。
长期以来,中泰两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是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典范伙伴。中国已连续12年稳居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最主要外资来源国和旅游客源国。双方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互联互通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10月2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和开泰研究中心在上海联合发布《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显示,2020-2024年,中国累计在东盟的制造业绿地投资为659.1亿美元,其中有422.6亿美元为“新三样”绿地投资,占比达到64.1%。中国对东盟的“新三样”投资涵盖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三个行业。其中,按投资金额看,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锂电池投资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光伏则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
谈及中泰两国企业合作的未来方向,陈安强调,核心在于从“融入”转向“共创”。这意味着泰国企业应从过去被动融入由中国投资驱动的供应链,转变为与中国伙伴主动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开拓市场和共同研发技术。他指出,绿色与数字技术、农业与食品产业、金融服务是三个最具潜力的“共创”领域,中国在技术与制造上的优势与泰国及东盟的市场深度结合,将催生大量共同主导的合作项目。
在新的全球经贸形势下,中泰合作正迎来新的机遇。陈安指出,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3.0时代)等关键贸易工具,是释放两国及区域市场潜力的重要路径。这些框架将为中泰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深化在区域经济中的合作。
中国连续12年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泰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最主要外资来源国、最主要旅游客源国。中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泰双边贸易额1339.8亿美元,同比增长6.1%,其中中国出口8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进口479.5亿美元,同比下降5.2%。
展望未来,陈安表示,泰国方面对中国企业主要有三大新期待:一是希望加强共同研发与技术分享,助力泰国本土研发生态系统建设;二是期待中国企业投资建立本地供应链,而非仅仅依赖进口,以提升投资的长期可持续性;三是希望与中国大型企业携手,共同开拓更大的东盟市场。
从融入到共创:中泰经济合作提质升级
21世纪:你提到,在新的经贸形势下,需要运用一些新的贸易工具。能否具体谈谈?
陈安:是的。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快速演变,中国与东南亚共同开拓这片广阔市场,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并升级现有的合作工具。其中一个关键工具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它为我们打开了覆盖东南亚乃至日韩等国的庞大市场。另一项是正在升级的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这将为中国与东盟下一阶段的合作带来巨大机遇。借助这些自贸协定和合作框架,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深化与东盟及RCEP伙伴在区域经济框架下的协作,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21世纪:过去,泰国企业主要融入由中国投资驱动的供应链。你认为两国企业应如何从“融入”转向“共创”?在哪些领域可能看到中泰企业共同主导的项目?
陈安:“从融入到共创”这个提法很好。关键是要实现视角的转变——从被动融入供应链,转向主动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推动技术研发。具体来说,有三个重点合作领域:
第一是绿色与数字技术。中国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仅能提供技术支持,还能深入融入泰国供应链,与当地及东盟的大型企业合作,把握绿色与数字转型机遇,拓展泰国及东盟市场。
第二是农业与食品产业。泰国在农业和食品领域底蕴深厚,而中国能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也在快速发展,不少已进入泰国市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第三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需服务于实体经济。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趋势加强,泰中金融机构可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为企业提供服务,创造更多价值。
21世纪: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推动这一转变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安:今天讨论的一个重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赢得当地社区的信任。解决之道在于加强与当地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研发。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本地化,适应本地需求和消费偏好,也能推动技术共享与人才培养。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正从传统领域转向高科技领域,如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新三样”。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分享技术和研发成果。未来,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研发项目、培养本土人才,将是中国企业实现长期布局的重要方向。
从短期成功向长期合作:中企如何深度融入
21世纪:在早期合作中,泰国以“市场准入”换取中国的“资本与技术”。下一阶段,泰国可能对中国企业有哪些新期待?比如从制造向研发、创新和价值链上游的转型?
陈安: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期待:
第一是共同研发。期待中国企业在技术、专业知识方面加强共享,培养泰国人才,推动泰国研发生态系统的发展,助力本土科技产业进步。
第二是建立本地供应链。以汽车行业为例,日本在泰投资带动了本地零部件供应链的繁荣。而在当前中国电动汽车投资中,这一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部分原因在于从中国采购成本更低,但这可能影响长期可持续性。因此,泰方期待中方更多投资于本地供应链,实现长期共赢。
第三是携手泰国大型企业,共同开拓更大的东盟市场。中国企业在制造和技术方面有优势,而本地企业更了解区域市场。期待中国企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当地伙伴共创共进。
21世纪:泰国政府是否有措施保障中企经营的稳定性,支持其可持续本地化?
陈安:据我们在泰调研发现,即便政府更迭,各项政策仍保持连续和稳定。许多贸易和投资政策已通过立法确认,如东部经济走廊(EEC)建设已被纳入法律框架,不会因领导人变动而改变。
21世纪:你曾提出,中企在泰成功关键在于“深度本地化”。如何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树立“负责任合作伙伴”形象,赢得当地信任?
陈安: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需区分。为实现长期发展,本地化是关键。这包括与当地伙伴合作、雇佣本地员工、适应本地市场和消费者偏好。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为当地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被信赖的伙伴。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思考当地社区不希望什么。正如我们欢迎那些有利于本地发展、创造就业、保护环境的外资一样,所有企业都应避免那些可能引发疑虑的行为,如不雇佣本地员工、不建立本地供应链、不遵守环保法规等。这是所有外资都应遵循的原则。
21世纪: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中泰企业合作如何从短期交易型关系,升级为基于生态系统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陈安:地缘政治变化反而强化了中国与泰国及东盟的合作必要。为实现从短期成功向长期合作的转型,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金融合作,还包括研发生态、利用自贸协定等宏观工具。关键在于,通过共创模式让当地社区真正受益,确保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避免排斥情绪,奠定长期合作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