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绿色贸易领域迎来了首个专项政策文件。10月30日,商务部正式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在10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阐述了文件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他表示,我国积极拓展绿色贸易,旨在促进我国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并更好服务全球气候治理。这一部署也与近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拓展绿色贸易”的要求紧密呼应。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吹风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正在加快,而得益于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绿色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用得起。
会上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将继续向全球提供这些实惠的绿色低碳产品,积极与世界分享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李成钢说。
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目前,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李成钢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着强劲增长。此外,我国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纺织服装等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
“这些都表明,绿色贸易为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李成钢说。
不仅如此,中国绿色贸易竞争力正在不断加强,除优质绿色产品外,包括技术、服务、管理等在内的整套完整解决方案也备受国际市场青睐。
绿色贸易的全产供链也在深度变革。李成钢介绍,在研发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在生产端,企业在原材料、用能、工艺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产品绿色低碳属性;在物流端,外贸运输更多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和船舶,碳排放不断降低。
“根据我们的调研,正在举行的第138届广交会上,47%的首发新品都融入了绿色设计理念。有的企业使用海洋废旧渔网生产泳装,广受海外客户青睐。”李成钢说。
绿色贸易的基础是绿色的产品和产业。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工信部累计创建了451家绿色设计企业,开发推广了绿色产品超过4万个,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国家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过20%。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王鹏表示,下一步将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计划到2030年,国家、省、市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比提高到40%,同时,明年会有更多企业迈入绿色工厂行列。
涵盖外贸产供链全过程
中国绿色贸易已迈入发展“快车道”,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比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聚焦这些卡点堵点,《实施意见》提出针对性举措,涵盖外贸产供链全过程、各环节。
在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外贸产供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开展绿色设计和生产,降低外贸产品碳排放量;促进长途运输“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单元集装器具国际互认共享等。
针对拓展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实施意见》提出,发展绿氢等可持续燃料贸易;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支持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优惠安排,拓展绿色低碳领域贸易合作,打造对外经贸合作新亮点;提升展会绿色化水平;研究完善再生资源进口标准及管理措施等。
为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国际环境,《实施意见》提出,参与全球涉碳经贸规则磋商讨论,推动建立更加包容、公平的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积极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绿色议题谈判,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环境章节水平;制定发布一批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多双边合格评定互认合作等。
在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绿色低碳行业的承保力度;加快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健全完善碳定价机制,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建立绿色贸易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等。
李成钢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更好引导绿色贸易为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降低轻资产、绿色服务贸易企业融资门槛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在支持绿色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金融部门主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基金等工具,赋能绿色服务贸易发展。
他举例称,以航运业金融支持为例,相关金融工具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绿色信贷支持航运服务主体降碳减排。比如2025年,基于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中远海运能源获得交通银行2.73亿元转型贷款。
二是绿色债券支持船舶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应用。比如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公司发行绿色和蓝色双标签债券(通俗把和海洋相关的债券称为蓝色债券),支持船舶能源效率升级、低碳及清洁燃料开发、可持续运输等。
三是绿色航运基金和股权融资,可以为绿色服务贸易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有助于降低航运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王信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从多方面重点发力,支持绿色服务贸易发展,包括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应用,支持创新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研发设计、物流运维、碳排放认证和评价、废旧资源回收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加大融资支持,降低轻资产、绿色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
据了解,在政策设计和标准制定方面,近年来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先后出台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等文件,推动降低绿色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在今年10月份首次把绿色贸易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实现了绿色金融对“生产—流通—消费”的全链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