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指站上4000点,创逾10年新高。但有投资者却感叹:指数大幅上涨,自己的股票账户却未跟涨,该如何是好呢?有业内人士提醒,过去“闭着眼买都涨”的普涨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如果投资方向出现偏差,即便大盘指数节节高升,个人账户也可能并无明显起色。建议投资者可以红利资产(如电力、资源品)打底,并布局科技成长赛道(如AI算力、半导体设备)捕捉超额收益。
指数权重股与热门赛道引领其余板块分化
事实上,指数的上涨,并不代表全市场股票都在涨。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沪指站上近10年的高点,但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等市场核心指数距离十年峰值仍有显著差距。此外,沪指中金融、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占比较高,这些行业近年来表现强势,成为指数突破的核心动力。

“这本质是经济转型期结构性行情的典型特征。”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分析,资金在“高景气高估值”与“低估值弱催化”板块间动态平衡,形成指数权重股与热门赛道引领、其余板块分化的格局。
港股100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分析,个股的表现与大盘指数并不完全同步。在指数上行期间,可能只有部分股票或特定板块的股票大幅上涨,而许多个股可能会因为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或者市场情绪等因素表现平平甚至下跌。此外,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增加也可能侵蚀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避免追逐短期热点可“止盈再平衡”
陈兴文建议,投资者需把握“时间换空间”的核心战略。与其追逐短期热点轮动,不如深耕符合国家长期产业升级方向的领域:在科技成长赛道(如AI算力、半导体设备)保持战略定投,利用波动积累优质筹码;同时将红利资产(如电力、资源品)作为组合稳定器,其高股息与顺周期属性既能对冲波动,又能在经济复苏时捕捉估值修复红利。
有基金业内人士建议,已经盈利的投资者可以试试“止盈再平衡”,比如设定15%~20%的目标收益,达标后卖一部分,把利润落袋为安,同时调整持仓比例,不让某类资产占比过高。
“投资者要避免过度交易,因为这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导致错失长线增长的机会。”余丰慧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