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化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事关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过去几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压力比较大,企业盈利能力承压。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工作方案》),提出了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石化化工行业已走到转型拐点,此前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行业需要加快调结构、提高效益的步伐,化解“内卷式”竞争等深层矛盾。
从盲目扩张转向精准滴灌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呈现出整体营收增长但增速放缓、盈利水平承压的态势,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前8个月,化学原料与制品行业实现营收5.95万亿元,同比增长0.9%,但增速持续回落;实现利润总额2461亿元,利润率为4.14%,降至历史低位。
“一方面基础化工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在坤彩科技董事长谢秉坤看来,《工作方案》直指“结构性矛盾”这一行业核心痛点,将“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与“扩大有效投资”列为重中之重,是为了引导资源从盲目扩张转向精准滴灌。
谢秉坤指出,石化化工行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过去几年在产能扩张压力突出的背景下,终端需求增速未能同步匹配,行业整体进入周期底部。现阶段,企业如何突破“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构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命题。
多家上市公司的响应迅速而务实。湖北宜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方案》的出台为石化化工行业构建了穿越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将助力公司持续推进产业变革与创新,加速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技术密集、生态友好、资源集约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目前,湖北宜化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所持新疆宜化股权从39.403%上升至75%,将煤炭、石灰石等资源纳入自有体系,不仅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更依托准东基地构建“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在投资端,公司聚焦园区化布局,将“关改搬转”后的产能集中置换至姚家港化工园,20万吨精制磷酸、65万吨磷铵等多个项目相继投产,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坤彩科技选择通过技术革命重塑投资价值,将珠光业务自然延伸到钛白粉赛道。其全球首创的萃取法氯化钛白工艺,突破传统硫酸法路径依赖及氯化法技术的国际垄断,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9.9%。这也助力这家珠光材料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
谢秉坤透露,公司目前已具备20万吨钛白粉的生产条件,未来将继续有序推进60万吨钛白粉产能建设,并计划配套建设30万吨烧碱项目保障原料自给。这一投资布局不仅是对高端钛白粉进口替代的有效供给,更是将企业发展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的战略抉择。
高端化转型突破困局
从上市公司三季报可见,化工行业正经历显著的结构性分化:如以稀土永磁、PEEK(聚醚醚酮)为代表的新材料子行业,在半导体、机器人等新兴需求拉动下表现强劲;而部分基础化工品则因成本高企与需求疲软持续承压。
对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指出,当前我国化工产业产品差异化态势明显,普通产品盈利能力不强,精细化、特殊产品供应不足,增加精细化工产业有效供给是行业的重点任务之一。
不少上市公司已经主动调整战略重心,积极卡位。“《工作方案》通过‘有扶有控’的政策导向推动结构优化,该方案对公司总体构成利好。”兴发集团表示,《工作方案》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工等关键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公司重点发展的特种化学品业务高度契合。
作为从传统磷化工起步的企业,兴发集团已逐步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今年以来,公司持续加码高附加值产品布局,陆续投产磷化剂、乙硫醇、有机硅皮革等特种化学品。目前,公司在建项目包括数据储存元器件专用次磷酸钠、磷系阻燃剂、润滑油级五硫化二磷等高端产品,预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利用萃取法优势,坤彩科技正在拓展钛白粉在电子级、纺织级、化妆品级(如防晒霜)、食品级等领域应用。同时,提升副产物氧化铁纯度至99.9%以上,进军高附加值领域。谢秉坤透露,未来公司将持续开发钛、铁、钒等核心产业链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质量新型金属材料的需求。
“新兴领域需求正成为驱动石化化工行业高端化转型的关键力量。”谢秉坤指出,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其多个核心部件,均依赖PEEK、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特种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正在重新定义化工材料的性能边界,也为传统石化行业转向技术驱动与价值提升注入了持续动能。
创新加速赋能产业发展
在石化化工行业向“提效益、促转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稳增长的“核心引擎”。《工作方案》将“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列为核心目标,并着力破解“中试项目落地难”这一制约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
化工中试是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协同创新的必要环节。不过,由于各地对石化化工中试项目管理要求不统一,部分地区存在牵头部门缺失、安全环保审查难、审批流程模糊等问题,行业中试工作遇到了很多阻力,阻碍了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此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优化中试项目管理”,推动审批流程“松绑”。
政策的精准支持与上市公司的创新实践正在形成共振。湖北宜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大力构筑“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创新生态,组建产业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公司专利数量提升至470余项,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政策的优化将有助于公司加快新材料、新工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速度,降低创新成果转化的制度性成本。
坤彩科技的发展历程,更诠释了“原始创新”的价值与长期性。为了攻克萃取法氯化钛白工艺,公司研发投入期长达13年。如今,新一代钛白粉生产技术,不仅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更吸引了国际企业寻求合作,实现“技术输出”。
从财报数据来看,今年多家石化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延续了高强度投入研发创新的趋势。卫星化学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12.44亿元,公司表示近年将投入研发100亿元,构建全球“1+N”化学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兴福电子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6396.8万元,同比增长19.7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02%。
“化工行业的技术迭代周期长,在企业加快自主研发的同时,也需要政策对全链条原始创新给予持续支持。”谢秉坤建议,这种支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要素保障、资本市场的耐心等方面,避免企业因短期效益压力放弃长期技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