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耕礼来、诺华等跨国药企核心研发体系,到掌舵和誉勾画中国创新药新图景,和誉董事会主席徐耀昌的职业生涯始终以“创新药研发”为轴心,在业内烙下多次“从0到1”的突破印记。
在近日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徐耀昌总结出中国创新药企“后来居上”的三重关键:一要融合大小企业优势,兼具小公司的敏捷效率与大公司的平台视野;二要锚定临床未满足需求,不跟风做“me-too”药物,而是坚持做“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药物,真正惠及患者;三要在创新药的研发长跑中,筑稳资金与人才的长期储备,行稳致远。
积淀中外医药实践经验三次“从0到1”
深耕医药业数十载,徐耀昌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从0到1”的拓荒底色——促成礼来在华组建化学CRO公司、助力诺华落地中国研发中心、推动豪森药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每一步都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埋下伏笔。
2002年,任职礼来的徐耀昌敏锐洞察跨国药企人才瓶颈与中国人才红利的错位,主动向礼来管理层提议搭建合作桥梁,最终推动化学探索者(ChemExplorer)研发中心成立。这家专注服务礼来的CRO公司,从20人规模扩展至150人,不仅解了礼来研发人力之困,更成了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接触国际研发标准的“黄埔军校”。
“那批人后来成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骨干,算是无意中为行业创新播种了。”徐耀昌回忆道。
2007年,凭借在礼来的经验,徐耀昌牵头筹建诺华中国研发中心。面对诺华10亿美元打造世界级平台的期许,徐耀昌勇敢接受挑战,在实践中淬炼出关键认知:“本土化并非简单复制,而需贴合中国实际做调整。”
2012年,徐耀昌加盟豪森药业,开启第三次“从0到1”。从寻访科学家、搭建实验室起步,四年间推动阿美替尼等创新药进入管线,助力豪森药业迈向国内一线创新药企。“看到参与的药品最终上市惠及患者,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徐耀昌称。
三次拓路让徐耀昌锚定初心:“做出更多好药,让中国患者用上高性价比创新药”。2016年,伴随中国创新药浪潮,和誉应运而生。徐耀昌称,自创立起,和誉便以融合大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小公司的高效聚焦为战略锚点,让科学家声音被听见,让研发成果稳落地。
以差异化管线拓市场凭“刀刃式”投入行稳致远
“一款药从研发到上市,要走过十余年漫长征途,所以思考必须走在时间前面。” 在和誉的研发中心里,徐耀昌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自创立至今近十载,和誉已悄然搭建起由20余种候选药物构成的研发管线,12款药物迈入临床阶段,其中匹米替尼(ABSK021)已经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依帕戈替尼(ABSK011)已进入关键注册性临床。这份亮眼的研发答卷,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和誉“聚焦差异化靶点+动态调整管线”战略的结果。
以核心产品匹米替尼为例,它最初以腱鞘巨细胞瘤为攻坚目标,却在临床探索的深水中,被研发团队发掘出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亦有显著疗效。如今,和誉已启动该适应症的研发工作,让一款药物的价值在多领域延伸。“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每个篮子都要选准‘好鸡蛋’。”徐耀昌形象的比喻,道破了和誉管线布局的核心逻辑。
当肿瘤领域的根基愈发稳固,2025年初,和誉正式将触角伸向自免、心血管、糖尿病等非肿瘤领域。“这不是跟风式的扩张,而是基于公司研发能力可复用、研发资金充沛的从容拓界。”徐耀昌解释。
和誉的从容源于双重底气:其一,公司在研发中发现部分靶点的“跨界能力”,为领域延伸提供了科学依据,如FGFR2/3抑制剂ABSK061对软骨发育不全的治疗潜力;其二,公司充足的资金储备,让长期赛道的布局有了坚实后盾。
从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和誉账上现金余额超2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3%、净利润同比增长59%。
“我们花钱的原则很简单,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不必要的支出一分不花。” 徐耀昌说。在和誉,早研、临床、CMC(化学、生产和控制)等研发团队的投入绝不吝啬,但非核心的行政开销则力求精简。“生物医药本就是‘烧钱’的行业,唯有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才能在研发的长路上行稳致远。”
以国际研发标准为基斩获巨头合作与资本认可
“和誉初创之时,与其他药企合作的信任锚点,是我过往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积淀;如今国内外巨头愿意合作,看重的则是我们项目的质量与流程的规范性。”徐耀昌坦言,创新药企建立起信任背书,需要实力认证与成果落地的正向循环。
如今,和誉已与默克、礼来、艾力斯等海内外知名药企达成深度合作,其中首款药物的海外权益交由默克,成为行业合作的经典案例。
这种跨越企业的信任建立,始于徐耀昌按国际标准做研发的坚持。“与跨国公司合作有严格的流程标准。”徐耀昌说,靶点怎么选、临床数据怎么来、质量怎么把控都会被关注,甚至会追溯到实验室记录,而和誉的研发流程与跨国药企完全一致。
以核心产品ABSK021为例,在临床数据方面,和誉不仅能递上完整清晰、可追溯的原始记录,更能条理分明地拆解每一步研发决策的底层逻辑。正是这份透明化、标准化,让跨国药企纷纷伸出合作橄榄枝。“他们清楚和誉的项目拿过去,就能无缝嵌入自身研发与商业化体系。”徐耀昌称。
信任的正向循环,亦在资本市场收获了鲜活注脚。2025年,和誉先后成功跻身MSCI全球小盘股指数成分股与富时中国小盘股指数,并被礼来亚洲、启明创投、AllianzSE等明星机构持续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