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是大国经济的重要根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体量,14亿消费者共同支撑起全球独一无二的庞大消费市场。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一顶层设计中,拉动内需被明确为“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建议》提出,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建议》首次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目标。
在政策层面,除了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外,金融体系也在积极行动。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将多措并举支持扩大内需。一是拓展场景金融,聚焦以旧换新、汽车家居、信息通信、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关键消费场景,深入挖掘消费新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乡村县域的消费发展,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服务消费和入境消费。
供给端与需求端齐发力
关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兴业研究宏观高级研究员宋彦辰指出,《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均意在强调消费的战略地位。
“《建议》强调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与良性互动,促消费将在传统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人民群众在收入增长、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新需求。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强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并引导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邵科分析,《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强调民生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预计将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加大投入,这些领域或将成为促消费的发力点。此外,《建议》还提出要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以及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入境消费、落实带薪错峰休假等,进一步释放汽车交通、住房家居、文化旅游、跨境消费等消费潜力。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7%,低于全球80%的平均水平,相比全球主要经济体,我国的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拉动内需须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毕马威中国方面指出,在供给端,应加快补齐服务业消费供给短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较低,或是当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核心原因,“十五五”时期居民消费率的提升空间主要来自服务消费。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将随之上升。当前,中国在医疗、公共服务、旅游娱乐等领域消费水平与高收入经济体差异较大,具有较高提升潜力。另外,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银发经济”将为相关生活服务需求提供重要驱动力。《建议》提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十五五”期间服务消费供给有望加速扩容,释放居民潜在服务消费需求。
“在需求端,应减少传统消费限制,释放新型消费潜能,把握新型城镇化消费空间。”毕马威中国方面分析,《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根据今年年初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近年推进的大宗消费更新行动有望延续,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有望进一步解除,“人工智能+消费”、健康消费、低空经济消费、入境消费、游轮航线旅游需求有望成为“十五五”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建议》同时指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
金融提振消费添动能
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我国消费市场延续回升势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指出,消费在“政策托举+结构升级+新型消费”共同发力下,巩固了温和增长的格局,呈现四个特征。第一,商品消费平稳增长。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家具、家电、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较为明显。第二,服务消费亮点纷呈。暑期居民旅游和休闲运动需求集中释放,带动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文体休闲、旅游咨询租赁、交通出行服务零售额较快增长。第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持续壮大,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等增长较为明显。第四,入境消费持续扩大。随着离境退税政策持续显效,“入境流量”加快转变为“消费增量”。
“下一步,可以从提高收入、消费供给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扩大内需。”中证鹏元研发部资深研究员吴进辉指出,“一是继续优化和实施‘以旧换新’,今年以来该政策对提振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相关电子、家电领域,未来还有改善和拓展的空间。二是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填补优质服务供给缺口,破除服务消费的‘供给约束’,创新多场景、多业态的融合,从供给层面创造新的需求。三是增加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比如继续加大育儿补贴的力度,养老支持和普惠措施也有望出台,学前教育免费举措还可以继续拓展,真正做到投资于人。四是继续减轻居民的房贷压力,房贷仍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支出,建议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优化各项不合理的房地产措施,5年期LPR利率还需要继续下调,减轻居民的房贷支出,优化提前还款措施等。”
金融在扩大内需中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出19条重点举措,明确了金融促消费的“路线图”,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吴进辉指出,银行可精准匹配消费需求,降低居民消费的金融门槛。比如对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推出低息分期,延长贷款期限,还可进一步下沉县域市场,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场景开发专属信贷产品,让不同收入群体都能更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效应,配合财政政策做红利传导,比如把财政贴息和银行贷款结合,让居民申请消费贷时能直接享受利率优惠,减少实际负担。
宋彦辰补充道,银行在加大促消费支持力度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建议加强个人贷款信用风险化解的政策工具储备,参考国际经验,对于因失业、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房贷收入比偏高的个人或家庭,在一定范围内推出财政救助政策,如由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房贷并将房贷转为租赁,给予利息补贴等。同时,考虑到信用卡贷款相较个人消费贷款还覆盖了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领域,建议将信用卡贷款纳入财政贴息范围,并将财政贴息覆盖的机构范围进一步拓宽至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支持服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