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度业绩陆续出炉,中国三大运营商浮现出新的忧与喜。
作为产业链龙头,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营收分别为7947亿元、3943亿元、2930亿元,其增速分别较2024年同期的2.0%、2.9%、3.0%降至0.4%、0.6%、1.0%。其中,仅第三季度的收入而言,只有中国移动实现了2.5%的同比增长,中国联通持平,中国电信则同比下降了0.91%。
但在利润方面,三家增速则仍保持正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净利润分别达1154亿元、308亿元、200亿元,增速分别为4.0%、5.0%和5.1%。但较去年同期的5.1、8.1%、10.0%,均有所放缓。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同期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也侧证了产业态势。官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270亿元,同比增长0.9%,反映出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小幅回升。
电信分析师周桂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营收利润增速双放缓,但净利润增速普遍高于营收增速,体现出运营商较强的成本控制与价值经营能力。但从具体业务观察,随着个人、家庭等基础市场接近饱和,正在倒逼数字化和创新业务成为运营商共同的新增长引擎。
传统业务延续疲软态势
延续年中财报所显露的趋势,运营商营收增速的下滑,来自其传统业务的乏力。财报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传统业务收入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92% 降至 2025 年三季度的 78%。
个人移动业务方面,用户饱和触顶的压力进一步凸显。其中,中国移动虽然坐拥10.09亿移动用户,但市场份额已超 50%,且5G用户达6.22亿户、渗透率升至61.7%,但收入增长严重乏力。前三季度,中国移动ARPU降至 48 元,较2024年同期的 49.5 元下降 3%,且较 2025 年二季度减少1.5元。
中国电信用户增量空间则已基本闭合,其前三季度服务收入增速 0.9%,仅略高于0.6%的整体营收增速;而中国联通前三季度移动用户净增 1248 万户,但营收同比仅增 1%,显示用户增长未能有效转化为收入增长。
家庭宽带市场同样陷入 “量增价减” 的怪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宽带用户合计净增2975万户,较2024 年同期减少18%。其中,中国移动固网宽带用户净增1420万户,总数达3.29亿户,但家庭客户综合ARPU仅从43.2元增至 44.4元,增幅远低于智算、量子等新兴业务的增长水平;而中国电信千兆宽带用户渗透率达31.0%,但单季度营收仍同比下降 0.91%。
此外,尽管三大运营商都在严控成本,但从财报统计来看,基站维护、网络折旧等刚性支出仍占营收比重较高。而传统业务毛利率已从2020年的45%降至 2025年三季度的38%,而新兴业务毛利率普遍超60%,进一步凸显基础业务的盈利劣势。
对此,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这反映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格局,无论是收入还是用户数,份额都已固化,很难有重大突破。尤其是资金和用户规模占优的中国移动,并没有能在国内市场找到有力的突破口。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市场饱和与价格弹性限制了传统移动语音、流量及简单宽带的ARPU上行空间。三大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增速普遍温和,已难以支撑整体营收的快速增长。
长江证券研报更是直接指出,运营商传统业务已从“增长引擎”退化为“稳定器”,其核心价值将转向为新兴业务提供网络底座,而非直接贡献营收增量。
AI新兴业务成利润新贵
与传统业务的疲态形成鲜明反差,最新季度财报显示,三大运营商以AI为核心的新兴业务不仅实现营收高增,更凭借高利润率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动力。从智算基础设施到行业赋能项目,AI相关业务的收入贡献,已形成规模化收入,且增速远超传统业务,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拉动力。
收益最明显的来自中国联通。其2025年前三季度“算网数智”业务中,AI相关收入占比超60%。其中联通云收入达529 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较2024年同期提升4.2%。
记者从中国联通方面获悉,其主要得益于智算服务的快速渗透,智算总规模超 35 EFLOPS,对外提供的 AI 训练与推理服务收入占联通云收入的35%,达 185.15亿元。数据中心业务通过适智化改造实现收入214亿元,其中AI服务器托管、算力调度等增值服务收入占比从 2024年的28%升至37%,单季度增收超12亿元。此外, “AI+工业互联网” 项目贡献收入同比增41%,成为行业应用领域的重要增长点。
同样,中国电信前三季度智能收入同比暴涨62.3%,远超整体营收0.59%的增速。财报显示,该业务涵盖AI云服务、智能调度系统等,收入规模预计超300亿元,占其产业数字化业务的24%。其核心支撑是智算基础设施的加速落地。中国移动虽未披露细节,但明确 “AI直接收入高速增长”,其 “AI+DICT项目” 落地超 3000个,生态联盟带动企业平均营收增 35%。
周桂军认为,2025年全面拥抱AI后,运营商利润增长的核心新动能高度重合:均聚焦AI、算力、前沿技术,且这类业务增速普遍超10%,成为行业“破局微增”的关键,也预示着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技术壁垒更高的细分赛道展开。
杨光则指出,AI与大规模模型应用驱动下的AI云、算力需求爆发,为运营商带来新的付费场景,即从纯粹的IaaS向“上云跑模型”的AI云演进,提升了对算力、定制化数据中心与边缘计算的付费意愿。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三大运营商AI 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已从2024年的12% 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19%,且利润率较传统业务高15—20个百分点,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该机构预计,未来,随着智算基础设施完善与行业应用深化,AI 业务的利润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
通信业的新增长逻辑
随着运营商AI 相关业务已从过去两年的新战略布局转向利润的核心贡献点,行业普遍认为,这预示着通信业的增长逻辑已经改变。
“从投入来看,运营商已从‘管道思维’向‘算力与服务思维’转型,而涉AI业务的业务回馈闭环,也在逐渐成型。”杨光认为,为了抢占布局AI与算力新赛道,运营商过去两年来在算力、数据中心与网络升级上的资本开支明显抬升。
统计显示,三大运营商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合计超220亿元,其中AI相关投入占比超40%。其中,中国电信研发费用 91 亿元,重点攻关智能云平台与量子AI融合技术,中国联通研发费用57.61亿元同比增长5.9%,聚焦低空智联网与智算调度算法;中国移动虽未披露具体数据,但宣布计划未来三年将AI投入翻番,目标建成100 EFLOPS国产智算规模。
杨光进一步表示,短期看,这些投资短期会压缩自由现金流与盈利,但若能在销售端实现云与算力服务的规模化变现,则长期回报可观。目前来看,其回报势头已经显现。
Reportify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 AI云服务用户数已较2024年增长 30%,资源利用率从20%提升至35%以上,部分集群利用率接近80%。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虽仅签订框架协议,但单份协议潜在金额超10亿元,显示其未来需求及回报空间巨大。
周桂军则表示,产业链的正向反馈也非常重要,以设备商为例,其代表中兴通讯在最新的三季度财报中,算力营收同比增长180%,其中,服务器及存储营收同比增长250%,数据中心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20%,显示全产业链的新增长势头已经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在其看来,对整个通信产业链中,AI已开始产生“可计量”的收入。从云、IDC到算力和行业解决方案,利润结构的改善在行业代表企业的财报中都在体现。随着未来运营商在产品化、渠道下沉、与大型云厂商的分工合作,“带宽+算力+数据+模型”成为可持续的付费闭环,通信业的增长逻辑会进一步转变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