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银行三季度财务报告相继发布,中小银行尤其区域银行业绩分化加剧的形势愈加凸显。在净息差持续收窄、信贷结构加速调整的行业背景下,城商行成为扩表主力。
重庆银行(601963.SH)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2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9%,成为年内又一家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商行。整体来看,在已披露三季度业绩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城商行整体扩表更为积极,并强化压降票据融资、增加高收益对公贷款占比,以应对净息差下行挑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面对存款成本刚性与贷款利率下行的双重压力,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盈利空间受到显著挤压。在这一背景下,对公贷款,尤其是聚焦于制造业与基建领域的中长期项目,凭借其相对较高的定价水平,正成为银行稳定息差、保障利润的现实出路。叠加监管层持续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信贷投向向国家重点领域集中,这一结构性调整正在成为中小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共识。
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重庆银行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三季度城商行扩表中的亮点。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重庆银行资产总额10227.5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幅19.39%。
从资产结构来看,前三季度该行持续优化结构,对公贷款快速增长。截至9月末,重庆银行存款总额为5542.45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6.9%;贷款总额5203.85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8.1%,同比增幅超过20%,扩表动能强劲。其中,对公端较年初新增860亿元,零售端较年初新增17亿元,票据较年初减少75亿元。
华创证券在最新研报中分析指出,重庆银行三季度对公贷款投放继续提速,零售贷款需求则相对较弱。其生息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3.57%,主要是三季度信贷规模逆势增长,这主要源于川渝地区对公信贷需求较好。相比之下,零售贷款需求逐季减弱,前两个季度零售贷款余额实现正增长,而三季度零售贷款余额下降30.8亿元,同比增速也较前两个季度下降至2.8%。或由于部分零售信贷需求已在上半年提前透支,三季度按揭贷款和消费贷增速均放缓。
方正证券(601901.SH)分析认为,重庆银行对公贷款延续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扎根重庆,深入对接成渝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建设,基建类贷款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银河(601881.SH)也强调,重庆银行扎根重庆、辐射三省一市,依托成渝经济圈,区域优势显著。资产突破万亿元,信贷投放动能强劲。
与此同时,息差降幅收窄,成为支撑其盈利改善的关键。根据三季报数据,前三季度重庆银行净息差1.32%,同比下降4个基点,降幅环比收窄。兴业证券(601377.SH)在研报中表示,测算重庆银行三季度单季息差环比增加15个基点,资负定价均环比改善。
得益于规模的高速扩张以及净息差环比显著改善,重庆银行营业、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同比增幅。根据三季报,该行三季度营收40.8亿元,同比增幅17.38%;实现净利润18.02亿元,同比增幅20.49%。
在重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城商银行也整体展现出积极的扩张态势。从42家上市银行三季度表现来看,资产规模增速呈现明显分化。截至三季度末,较上年年末增幅低于5%的银行有16家,更有1家出现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增幅超过10%的银行达12家,其中城商银行就有10家,包括江苏银行(600919.SH)、北京银行(601169.SH)、宁波银行(002142.SZ)、南京银行(601009.SH)、成都银行(601838.SH)和青岛银行(002948.SZ)等。
区域经济差异正在成为中小银行增速分化加剧的关键。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看来,增速超过20%的银行多处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受益于本地产业升级、民营经济发达带来的旺盛融资需求。而增速下滑的银行则多面临区域经济增长乏力、优质客户外流、不良资产包袱沉重等困境。此外,部分银行因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管控,在经济下行周期被迫战略收缩,也是增速分化的重要原因。
对公信贷力度加大
从资产结构看,调整信贷结构、压降票据融资并增加高收益对公贷款占比,已成为城商行转型的清晰趋势。
邮储银行(601658.SH)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这一趋同化策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息差压力驱动,三季度末城商行净息差为1.37%,较年初下降10个基点,而对公贷款收益率普遍高于票据贴现,结构调整可直接提升生息资产收益率;二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监管鼓励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相对稳定。
曾刚进一步指出,在存款成本刚性、贷款利率市场化下行的双重挤压下,净息差已成为制约银行盈利的关键瓶颈。票据业务虽能快速做大规模,但收益率极低且占用资本,而对公贷款特别是制造业、基建类中长期贷款定价相对较高,成为银行维护盈利空间的现实选择。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进一步强调,随着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城商行加大相对高收益的对公贷款投放、压降票据,通过以量补价、结构调整等策略综合应对收入增长挑战。同时,大型银行稳步推动业务下沉,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市场竞争,城商行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可以进一步巩固客户基础,强化市场竞争能力。
邵科还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向好,尤其部分头部城商行所处区域经济增长动能强劲,企业信贷融资需求,特别是中长期融资需求旺盛,亟须银行支持,城商行发挥贴近客户优势加大贷款投放。
不过,趋同的对公贷款投放策略在提升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风险的积累。曾刚表示,为应对客户集中度风险,各家银行普遍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机制,通过设定单一客户、集团客户授信上限,实施名单制和授权分级管理。针对行业周期性风险,则强化行业研究能力,建立动态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在钢铁、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严控新增敞口,同时加大对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成长性行业的支持力度。“部分领先城商行还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分散风险,并运用大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实现风险的前瞻性识别与管控,在收益提升与风险可控间寻求动态平衡。”
曾刚进一步表示,除了面对对公贷款占比提升导致的潜在风险外,当前中小银行还面临多方面的业务挑战,包括大型银行下沉带来的客户争夺、金融科技冲击下的服务模式变革,以及监管趋严下的合规成本上升等。
此外,持续扩表所带来的资本压力亦成为城商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曾刚分析指出,目前,资本约束已成为城商行群体共同面临的瓶颈。“规模快速扩张直接消耗核心一级资本,而盈利增速放缓、拨备计提压力加大又削弱了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多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降至监管要求附近,资本‘紧平衡’态势凸显。”
娄飞鹏也补充道,部分城商行在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反映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本压力具有普遍性。在资本补充上,目前股权融资受限,市净率普遍低于1倍,定增难度大;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可转债等受青睐;银行在利润留存上,受盈利能力下降影响空间缩窄。“为此,银行需要增加低风险权重资产配置,发展轻资本业务以降低资本消耗,主动放缓贷款规模等,应对资本约束问题。”娄飞鹏强调。
曾刚表示,当前城商行资本补充呈现新趋势:一是外源补充渠道分化明显,头部城商行通过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多元化融资,但中小银行因估值低迷、市场认可度不足,上市进程受阻或再融资困难;二是融资成本显著上升,在市场利率下行、银行股估值承压背景下,权益类融资对净资产收益率形成稀释压力,二级资本债发行利率也水涨船高;三是永续债等创新工具使用增多,但受投资者结构和流动性限制,发行规模仍然有限。
资本压力正在倒逼银行战略转型。“部分银行已明确放缓资产扩张节奏,将经营重心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益优先’;主动压缩低效资产,退出资本消耗高、回报率低的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如财富管理、投行业务,优化收入结构。可以预见,未来万亿级城商行将更加注重资本使用效率,通过资产结构调整和业务模式创新,在资本约束下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也将重塑城商行竞争格局。”曾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