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回购,高价减持”“根本不看好自己的公司”“老套路了,不是减持就是在减持的路上”……10月29日傍晚,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公告大股东减持计划。消息一出,迅速引起投资者热议。
公告显示,因自身资金需求,药明康德实际控制人控制的18名股东拟通过集中竞价和/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A股股份,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革、张朝晖及刘晓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几天,药明康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涨84.84%至约120.76亿元。细究其变动原因,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因出售持有的联营企业药明合联(2268.HK)股票获得了约32.23亿元的收益,对净利润贡献占比达26.7%。10月8日,药明康德继续减持药明合联,该交易的投资净收益对公司2025年度税后净利润的影响约为16.79亿元。此外,在披露三季报当天,药明康德公告拟以28亿元出售两家公司的100%股权,所获收益预计将对公司2025年度净利润产生较大积极影响。
截至10月30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股价报97.06元/股,跌幅8.47%。
药明康德主要从事医药研发服务行业,主要为全球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提供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其主营业务涵盖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生物学研究、临床前测试和临床试验研究等领域。对于持续减持药明合联的原因及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药明康德方面,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累计套现超40亿元
三季报显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药明康德今年年初至三季度末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金额合计约32.23亿元,主要是公司出售药明合联部分股票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非流动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分别约1.35亿元、1.01亿元,其余项目产生的金额为负数。也就是说,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的投资收益。
今年1月,药明康德公告通过两次大宗交易累计出售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7.17%,累计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占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4.07%。该公告显示,过去12个月内药明康德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累计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0.16亿元,占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其中影响公司2024年度当期净利润约7.2亿元,影响公司2025年度当期净利润约12.97亿元。
4月,药明康德公告通过大宗交易继续出售所持有的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4.23%,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3.43%。该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约18.47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影响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约18.47亿元。
财报显示,药明合联主要从事全球ADC(抗体偶联药物)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由药明康德间接控股子公司药明生物(2269.HK)、合全药业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药明合联于2023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
2024年,药明合联营收约40.52亿元,同比增长90.8%,纯利同比增长277.2%至约10.7亿元。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2.2%至约27亿元,纯利同比增长52.7%至约7.4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合联股价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震荡上行。Choice数据显示,从药明康德第一次对其减持(2024年11月8日)到2025年10月30日,药明合联股价累计涨幅191.25%。
关于持续减持药明合联对公司的影响,药明康德在两次公告中均表示,通过出售上述股票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从而高效满足全球客户和患者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过,眼下,这些交易的价值已在药明康德的业绩中得到兑现。
就在四季度开端,药明康德公告于2025年10月8日出售药明合联3030万股,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2.47%,成交金额约23.46亿港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的3.67%。公司2025年度累计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的投资净收益对公司2025年度税后净利润的影响约为43.51亿元。
拟28亿元出售资产
减持药明合联之外,药明康德还将出售自身业务资产,该笔交易预计同样增厚公司2025年度净利润。
10月26日,药明康德公告全资子公司拟将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医学临床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德弘翼”)和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石医药”)100%股权转让给高瓴投资,股权转让价款为28亿元(最终金额将基于交易协议的相关约定进行调整)。两名受让方均为高瓴投资为此次交易新设立的公司。高瓴投资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医疗健康、制造业、绿色能源、硬科技和消费科技等领域,投资横跨早期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并购投资等阶段。
康德弘翼成立于2011年9月23日,津石医药成立于2009年2月24日,两家公司主要经营临床研究服务业务,目前均处于正常运营状态。2025年1月至9月,两家公司营收合计约11.6亿元,约占药明康德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的3.5%;净利润合计约0.9亿元,约占药明康德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0.7%。
其中,康德弘翼前三季度营收约1.86亿元,亏损7545.3万元,津石医药营收约9.79亿元,净利润约1.62亿元。
公告显示,交易完成后,康德弘翼及津石医药将不再纳入药明康德合并报表范围。此次交易的具体收益受最终交易定价影响,经初步测算,此次交易最终实施完成产生的收益预计将超过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预计将对公司2025年度净利润产生较大积极影响。
药明康德在业绩演示材料中表示,为进一步聚焦CRDMO核心业务发展,专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并投资加速全球化能力建设和产能投放,公司与高瓴投资达成协议,将出售中国临床服务研究业务100%股权,包括临床CRO(合同研发服务)和SMO(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业务。
三季报显示,药明康德前三季度临床CRO和SMO业务收入12.1亿元,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收入同比下降6.4%。其中,随着历史订单逐渐转化为收入,SMO收入同比下降0.7%。前三季度,公司来自中国客户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0.5%,在所有细分市场中增速最低,收入贡献占比16%。
前三季度,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收入324.5亿元,同比增长22.5%。公司高度依赖美国市场,报告期内来自美国客户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31.9%,占比达到68%;来自欧洲客户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13.5%,占比12%;来自其他地区客户14.2亿元,同比增长9.2%,占比4%。
分业务来看,化学业务收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29.3%;测试业务收入41.7亿元,其中实验室分析与测试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至29.6亿元,临床CRO及SMO业务收入下滑;生物学业务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6.6%;截至2025年9月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
2024年,药明康德出现近五年首次业绩下滑。在今年三季报中,公司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增速从13%—17%上调至17%—18%。公司预计全年整体收入从425亿—435亿元上调至435亿—440亿元。公司将聚焦CRDMO核心业务,持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