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诸多民营企业进入“企二代”掌舵的大背景下,家族传承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题。
麦肯锡曾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透露,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而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更是不足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族传承亦有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在此情形下,能够打破该“魔咒”并实现跨越周期的企业,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而新加坡曹宝记(TPC)集团主席、音昱创始人曹慰德,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将时间拉回到120余年前的清朝末期,曹慰德曾祖父曹华章在上海黄浦江畔,依靠一艘简陋木船起家,凭借努力与诚信逐渐在上海航运界谋得一席之地。而曹家在进入第二代曹隐云、第三代曹文锦时期,虽经历战乱、远走中国香港等曲折,但其家族事业仍不断发展壮大。
1966年,在曹文锦独自创办万邦航运公司后,其与董浩云、包玉刚、赵从衍,一起被外界称为中国香港“四大船王”。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曹慰德正式接手曹家家族企业后,通过重组、多元化等策略的实施,曹氏家族非但未陷入“富不过三代”魔咒,而且进入繁荣期。
2024年,曹慰德选择重启曾祖父创立的曹宝记品牌。据悉,目前曹宝记已成为一家由音昱集团、万邦工业集团及一系列非营利组织构成的全球化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新加坡,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拥有强大的业务实力。曹宝记在15个国家拥有超过8000名员工。
在120多年时间中实现平稳传承、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曹氏家族成功实现传承的秘诀是什么?其机遇与挑战又有哪些?对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有哪些借鉴意义?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专访了曹慰德。
家族传承要提前规划
《中国经营报》:现在中国已经迎来家族企业传承潮,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备受外界关注。作为曹氏家族第四代家族掌门人,今年也是你接手企业30周年,其间有哪些成就和遗憾吗?
曹慰德:首先,我没有遗憾,在我心里面是没有“遗憾”这两个字的。其次,我认为传承不是简单地发展,而是要“顺道而行”,也就是你要遵循“道”的规律。
从科学角度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进化”就没有发展,今天的事情也不可能用农耕时代的想法去做,也就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每个时代都不同,所以每个时代都是创造自己的“新时代”,这就是“进化”。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但是知易行难。因为我们看东西是很肤浅的,有很多事情做出来不符合逻辑,回到家族传承问题上,这种困境在接班过程中很常见。
很多家族传承问题源自没有提前规划,且过度纠结于“面子文化”。从我自身来说,35岁开始参与家族企业,1994年我37岁,正式从父亲手里接手万邦泛亚集团主席一职,当时我对集团进行了重组,成立万邦泛亚联盟集团(IMCPAA),整体而言,交接班就很顺利。
《中国经营报》:中国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你之前也强调“修行”对于家族传承中的个人发展非常重要。你认为家族事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在哪里?
曹慰德:中国文化对于家族传承以及治理本身有一整套体系,其中,文化传承非常重要。如家谱要记载历史教训,让下一辈明白哪些地方可行、哪些地方行不通。而从家谱又衍生出家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家规则是说明我们不能做什么,违反了就要受家法处置;家风就是家族文化,当家风延续下去;这样家族价值观就自然而然会融入其中,整个家族文化就形成了。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传统家谱没了、家族祠堂也没了,这就需要重建家族文化传承与治理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家庭及家族企业,缺乏历史传承下来的智慧与经验。当然不仅如此,这里面还受家族企业的组织架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所处时代、地方法律法规等因素去设计,每个家族可以有不同选择。
此外,需要明白的是,家族传承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小家”,更应该关注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及家族只是“大家”里面的一部分,没有国哪里有家?哪里还有个人呢?
目前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家更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我看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国家已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就是国家给我们铺好了路,我们跟着走就行了。
比如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企业家就要敏锐地捕捉其中的信号,可以去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企业家可以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会。此外,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企业家还可以关注健康产业。所以在家族传承过程中,企业家必须要弄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修身”过程中,振兴企业,努力与国家、社会实现同频共振。
航运业迈入“短链化”时代
《中国经营报》:曹宝记做航运起家,而航运是观察全球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你如何看待公司乃至世界航运这些年的变化?
曹慰德:航运业要Asset-light(轻资产化),行业现在正在发生变革,比如你订造一艘船涉及建造原料、动力系统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在发生变化,像当前这些技术研发与应用都在追求低碳化、智能化。
不仅如此,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也在变化,全球东西方贸易、南北方贸易份额都在调整,供应链“短链化”趋势明显。一方面是受地缘政治影响,航运业对稳定性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短链化”。另一方面则是行业对于风险可控性的需要,当然最后也受绿色化、低碳化趋势的影响,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航运业“短链化”时代的到来。
在我看来,现在贸易已不仅仅是为了“贸易”,背后其实有更深层因素,就像之前几年的疫情就影响了很多方面,而当下贸易战的表象背后,也有更深层的时代因素在驱动。对于企业及企业家而言,在大变局中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我认为是“做一粒轻巧的‘粒子’”。
《中国经营报》:怎么理解这种说法,有合适的例子吗?
曹慰德:以我们身处的航运业为例,如果你自己没有船舶在手,对于市场形势变化反而更容易调整,而不必背上沉重的资产包袱。
在航运业“轻资产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效率也越来越重要,比如我们在非洲从事矿产开发生意,只需专注于装卸体系而不是船,这样既能实现降低资产折损风险,还可以提升服务回报率,核心就是一定要洞察客户需求,因为你作为旁观者,可能比客户自身更清楚其需求所在。而这,其实就是《易经》中体现的“变通”智慧。
身体力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你提倡将东方哲理与西方管理进行融合,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文化的?又是如何在管理中将这两种文化融合进来的?
曹慰德:准确的说法是中国智慧与西方科技的融合,但是现在东方科技“跑得快了”,在某些领域领先,将来可能运用西方科技的地方会变少,但是只要与西方的前沿科学成果结合好且用对地方,就能在管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这其实需要颠覆固有思维,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已被西方思维所束缚,但是如果你真正理解并践行中国智慧,所有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就像金融体系、市场营销方法等是西方在过去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概念,我们为了服务客户当然可以使用,但需要明白的是,它们只是工具,关键是不要受“贪婪”和“欲望”影响。
在我看来,与聚焦深层次问题的东方智慧相比,西方学术相对较“浅”。一言以蔽之,在企业管理、家族经营中,我们可以运用西方工具解决浅层次、短期性的问题,但是若要从根本层面剖析、解决问题,还需要借鉴东方智慧。
《中国经营报》:你近年来提出打造“善经济”理念,如何践行“善经济”呢?
曹慰德:“善经济”就是要突破以GDP衡量经济成果的传统框架,强调经济发展需要与人类福祉、环境永续及社会共融深度连接。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更多聚焦使命而非单纯依赖利益驱动。
以我们自身实践为例,目前践行“善经济”的方面,就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进行相关布局。当然,我们不是空谈出海,比如要跟对方合作在海外落地建厂,这才算出海了,我们是在真正地落实合作、实打实地去干。
在我们践行“善经济”的过程中,中东是我们的重要布局方向。在我看来,中国人要先行动起来,因为沙漠经济是“善经济”的重要内容,沙子里能产生很多东西,可以做“大文章”。放眼全球,沙漠很多,而且沙漠环境污染少、很干净,可以用来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在内的诸多产业,不仅产出的作物有利于身心,也能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中国经营报》:谈及“善经济”,请问你是基于什么样的机缘,当初想打造音昱这个品牌的?
曹慰德:音昱是新时代创造新经营模式的探索者,在这之前是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其专注于通过意识进化、家庭关系、组织发展、数字化变革等生命课程体系研发,以整合康养中心和多地幸福社区为支持系统,推动新商业、新文化、新经济的构建,布局影响力投资和可持续发展。
音昱主要包括音昱生命管理研究院、音昱生活、音昱影响力投资三部分。而影响力投资就是通过资本分配,来构建以“善经济”为引领的全新商业模式,推动社会和企业发展,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构建影响力投资联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为什么创办音昱?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影响力投资,现在大家常说的ESG,其实就是影响力投资的一种,就是在做慈善。
中国有句话“修道之谓教”,和西方人说的“Show and Tell”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们个人、企业来说,就是一定要多做善事好事,如此才能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老板秘籍
1、曹氏家族是如何实现成功传承的?
家族传承需要提前进行规划、不能过度纠结于“面子文化”。在家族传承过程中,相比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其实更重要的是传承好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族传承过程中不能关注自身的“小家”,更应该关注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个人及家族只是“大家”里面的一部分,国家好,个人的“小家”才会更好。
2、曹宝记如何穿越行业周期?
航运业越来越“轻资产化”,作为企业家,需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光,在关注行业形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率提升,同时进一步洞察客户需求。
而在全球贸易格局剧变、行业竞争加剧的时代,企业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做一粒轻巧的‘粒子’”,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企业及企业家也需要多关注并切实践行ESG,推动自身及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