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至11月16日,当2025横店影视节的聚光灯点亮浙中大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横店镇吸引了全球目光。从1996年为电影《鸦片战争》搭建首个实景基地起步,近30年间,这座因影视而生的小镇陆续建成50余个大型实景拍摄基地、130余座专业摄影棚,吸引12.6万名影视从业人员在此逐梦,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如今,横店正以“竖屏”变革破局,以科技赋能提质,以文化出海拓界,完成从我国影视拍摄基地到全球文化创新高地的蝶变。
从“横屏”到“竖屏”,场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双向赋能
横店的转型,始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当微短剧成为影视产业新风口,横店的场景正从古装剧的“亭台楼阁”延伸到现代微短剧的“日常烟火”,开启从“横屏”到“竖屏”的适配升级。
场景迭代让“冷资源”变“热IP”。早在微短剧行业起步阶段,横店华夏文化园便迈出场景改造步伐,对古装建筑群的部分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打造出数十个紧凑适配的竖屏拍摄场景。
宋街影视基地拿出半数区域,有针对性地规划9个贴合微短剧置景特点的专属空间。圆明新园冬苑则通过添置现代道具、优化光线,将闲置古装场景转化为21处多元拍摄空间。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横店已落地近千个微短剧专属场景,接待竖屏剧组超2700个,“横店”变“竖店”正从网友调侃变为行业共识。
与此同时,法治护航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横店依托全国首个影视业专属法治服务枢纽——横店影视业法治中心,既实现从业人员社会管理等全流程服务,也为版权保护搭建起系统性保障框架,3万余名影视从业人员通过演员证考试掌握维权知识。针对微短剧剧组“快节奏、低成本”的特点,开通批量案件快速通道,护航“竖屏经济”发展。
“科技+影视”深度融合,重构创作流程与生态
在横店影视产业园水下特效棚内,一场水下逃生戏正高效拍摄——造浪池通过3台风机精准模拟0.8米排浪,池壁500多个金属环扣固定威亚,防水音响保障导演指令实时传达到水下。相较于传统自然水域拍摄易受天气、水流限制,这里100余种浪潮效果可一键切换,不仅保障拍摄安全,更让拍摄效率实现大幅提升。
技术革新让拍摄降本增效提质。2021年,东阳开发“影视文化产业大脑”,推出“横影通”“云勘景”“政企通”等应用场景。“云勘景”通过应用VR技术,将50多个实景基地、130多座摄影棚制成720度全景素材,剧组足不出户就能初筛60%以上的场景,效率大幅提高。投资30亿元建成29个高科技摄影棚,其中,1.2万平方米单体摄影棚依托虚拟拍摄技术可实现“后期前置”——传统绿幕拍摄需后期合成的特效场景,如今可通过LED屏实时呈现,在拍摄现场便能预览成片效果。
全场景体系覆盖创作全流程。横店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数字音频渲染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新增的两个虚拟拍摄棚即将投用,与已有的29个高科技摄影棚和水下摄影棚共同构建起“空中+陆地+水下”的全场景拍摄网络。技术赋能让影视制作成本降低10%,作品品质实现质的飞跃。“科技+影视”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拍摄模式,为影视创作注入无限可能。
“本土制作+全球发行”,拓宽微短剧等文化产品出海通道
在横店一家西餐厅内,一部面向海外市场的微短剧正在拍摄——两位外籍演员演绎着对手戏,剧组班底与拍摄场景均来自横店本地。凭借丰富的场景资源与便捷的演员招募渠道,横店让微短剧拍摄成本较海外取景降低六成。这种“本土制作+全球发行”的模式,正成为中国影视“走出去”的新路径。
多元业态打开出海新通道。为打破微短剧出海的语言与文化壁垒,横店国际短剧联盟组建涵盖英语、俄语等12个语种的翻译团队,建立万名外籍演员资源库,开发的AI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剧本翻译、版权交易全流程线上化。今年推出的“十国市场、百城振兴、千人共创”计划,已推动50余部微短剧登陆海外主流市场。
长篇剧集同样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墨雨云间》凭借细腻的东方美学,被译成7种语言,登陆10多个海外主流平台,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达13.65亿次;《庆余年2》借横店影视节文荣奖的国际推介渠道进入美国市场,登顶“Disney+”平台中国剧热度榜。
IP联动实现全球文化共鸣。横店的文化出海不止于内容输出,更构建起网游与影视的IP联动生态,形成从IP孵化、跨媒介制作到全球分发的完整生态链,让东方故事在全球市场形成文化共鸣。真人互动游戏《盛世天下》将影视级叙事与游戏交互体验深度结合,剧中盛唐宫廷的服饰纹样、礼仪规制均在横店影视服饰库的支持下高度还原,虚拟拍摄技术则让宏大场景无需大规模搭景即可呈现。海外玩家在社交平台自发解读剧中的茶文化等元素,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光影流转30载,横店这座“影视梦工厂”不断生长,从荒岭上建起的实景基地起步,成长为全球大规模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再转型成为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影视产业生态圈。未来,将有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内涵、承载东方美学的光影故事,从这里出发,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数据来源:东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