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品牌一辆MPV在上海闵行区合川路与漕宝路路口行驶中突然起火。此前,另一品牌电动轿车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接二连三的起火事故,加剧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
按照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不过,从现实情况看,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确实比燃油车更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一旦着火,火势蔓延快,火灾强度要高于传统燃油车。此外,燃油车大规模普及已超百年,公众和媒体对燃油车起火认知“常态化”,被认为是“已知风险”,而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普及时间并不长,常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与企业奋力创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全球领跑优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度日益凸显。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既是对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也能更好地巩固产业在全球的引领优势。
梳理当前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景,主要分为充电自燃、行驶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停车自燃等。剖析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动力电池热失控。比如,碰撞导致电池隔膜破裂,从而引发电池热失控;由于电池能量过充或过放,锂离子析出造成电池热失控。因此,要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关键在于做好电池热失控管理。
动力电池作为高能量载体,在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本身就能够因能量非正常释放而产生巨大破坏力。做好电池热失控管理,产品质量是基础。无论是新能源整车企业,还是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抑或是充电设施生产企业,都需要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同时,整车企业要把动力电池及材料、充电设备纳入供应链,并按照汽车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严格管控,监控动力电池生产及充电过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企业要建立车规级管理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此前发生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安全起火事故,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产品执行标准过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国家标准还停留在2020年发布的版本。该标准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但实际测试中部分车型在更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起火或爆炸。同时,测试场景覆盖不足。该标准未包含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场景,导致部分车辆在极端工况下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技术升级滞后。随着高压快充平台普及,该标准未对电磁热消退等新技术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规范,导致行业技术迭代受阻。
安全性测试标准对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水平尤为重要。今年3月份,工信部对外发布修订后的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标准修订了热扩散测试,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等内容。这将倒逼企业从材料体系、电芯结构到整包集成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当然,新能源汽车安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质量和标准问题,还应当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政府部门在研究制定相应安全标准和法规来约束上市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已经上市的电动汽车安全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要考虑驾乘人员安全知识普及、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等问题。总之,安全问题是事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保驾护航,新能源汽车就跑不快、跑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