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止步不前,净利却大幅上涨,这是水泥企业前三季度的集体业绩表现。但在产能过剩和水泥价格急剧下滑的情况下,水泥行业需要更多行动来保住这样的荣光。
较为典型的是金隅冀东,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185.75亿元,同比微增0.1%,净利润为4035.49万元,同比大增113.60%。“今年煤炭降价幅度较大,其他原燃材料也在降价,企业都在全力降本增效,经济效益同比还是有所改善的。”金隅冀东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任前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从供需格局来看,由于产能过剩,水泥价格今年4月初以来一直下滑,处于近9年低位。整个前三季度,只有第一季度的水泥价格表现可以支撑盈利增长。自2024年以来,水泥行业在“内卷”和“反内卷”的交织中挣扎。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从2024年初至今的22个月来看,水泥价格呈“抛物线”走势:高峰出现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去年上半年和当下是低谷。正是去年的低谷,让行业普遍觉醒,企业加强自律,撑起后来的高峰,而高光时刻仅维持半年,企业又以低价抢市场,使得水泥价格直线下降。
不增收,反增利
近几日,海螺水泥(600585.SH)、金隅冀东(000401.SZ)、华新水泥(600801.SH)、塔牌集团(002233.SZ)等水泥企业集中发布三季报。在营业收入普遍微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他们的净利润却上涨。
具体来看,海螺水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12.98亿元,同比下降10.06%,净利润63.05亿元,同比增长21.28%;华新水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50.33亿元,同比增长1.27%,净利润为20.04亿元,同比增长76.01%;塔牌集团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9.16亿元,同比下降0.49%,净利润5.88亿元,同比增长54.23%。
这些水泥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业绩增长原因指向成本下降。如海螺水泥表示,利润总额上升“主要是公司强化成本控制,原燃材料及生产成本下降所致”。华新水泥称,国内水泥价格同比上涨,叠加吨成本下降,以及海外业绩持续增长,共同推动盈利上升。
塔牌集团则从销售情况和成本控制两方面进行了解释:“2025年1-9月,得益于公司所处市场区域气候好转及受上年同期销量基数较低的影响,公司产品销量实现同比上升,水泥销量同比上升6.37%,‘水泥+熟料’销量同比上升5.05%;得益于煤炭价格的下降和公司采取的瘦身强体、降本增效措施的累积效应,公司水泥平均销售成本同比下降了7.03%,大于水泥销售价格的同比降幅4.34%,管理费用亦实现同比下降,水泥主业盈利水平同比有所改善。”
成本下降
如水泥企业所言,虽然水泥价格同比下降,但煤炭价格同比也下降。
根据水泥网数据,今年年初全国水泥价格指数约394,9月底降至320,降幅近19%。根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今年年初环渤海5500动力煤价格约770元/吨,6月中旬降至620元/吨,9月底又升至706元/吨。从均价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水泥均价同比降幅小于煤炭,因此腾出了利润空间。
拉长时间来看,在去年年初至今的22个月时间里,水泥价格呈“抛物线”走势。以P.O42.5散装水泥为例,去年年初以320元/吨开局,整个上半年都处于缓慢下跌的状态,6月突然崛起,价格被拉升至340元/吨附近,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维持在350元/吨,今年3月直线下跌,8月中旬才有所缓和,目前提升到300元/吨以上。
卓创资讯分析师侯林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水泥价格呈现高位回落的走势。水泥市场表现为供需失衡、供过于求。”
“行业反内卷、稳增长、强自律的呼声高涨,去年下半年水泥价格止跌企稳并有所上涨,直到今年一季度,大家还是相对乐观的。但今年4月份以后,供需严重失衡,企业很难达成共识,”内卷式“竞争再次加剧,水泥价格重回下行通道。”任前进告诉记者,目前北方进入水泥销售淡季,价格止跌企稳,但又很难涨上去。好在今年煤炭降价幅度较大,其他原燃材料也在降价,企业都在全力降本增效,经济效益同比还是有所改善的。
反复博弈
在水泥价格波动的背后,是水泥企业“内卷”与“反内卷”的反复博弈。
水泥行业的“反内卷”由来已久,2016年—2020年,水泥错峰生产已经得到全面推行。2020年年底,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对此进行了升级,推动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
“错峰生产就是停窑,主要靠企业自律。”金隅冀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水泥企业对错峰生产的执行却各有自己的尺度,记者通过采访金隅冀东、塔牌集团等企业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水泥企业在执行错峰生产方面做得比较好,这是一季度水泥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的重要原因。
侯林林表示:“水泥上市公司净利润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改善,主要是得益于一季度行业错峰生产执行较好,在2-3月份需求季节性恢复之际,价格也有所上涨。”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起,深刻感受到市场寒意的水泥企业,就已经开始更严格地执行错峰生产政策。去年上半年P.O42.5散装水泥均价在320元/吨以下,水泥企业于是加强自律,更坚定地执行错峰生产政策,效果立竿见影。
“去年下半年水泥价格连续上涨5—6轮,最疯狂的一轮一吨涨50元。”武汉一家混凝土公司负责人郑学军(化名)告诉记者。
这波涨势让水泥行业获得近半年的好光景,去年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P.O42.5散装水泥维持在350元/吨的相对高位。但好景不长,今年3月中旬水泥价格开始直线下滑,8月初跌到270元/吨左右。
究其原因,需求下滑和水泥企业对错峰生产执行力度的放松双重因素叠加。侯林林认为:“2月下旬至3月份,元宵节过后,市场需求有所恢复,并且行业通过错峰停窑形成有效减产降库,水泥价格出现短暂反弹。随后在4—5月份,社会资金流动性没有改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需求展现出了同比、环比均在减弱的态势,价格再次进入下跌通道。进入6月,尽管部分区域仍有尝试推涨,但由于需求持续低迷,价格上涨不仅未能落实,反而出现进一步下跌。”
当水泥价格跌破心理防线,企业便开始自律减产,推动价格回升,而当疲弱的需求再次拉低价格时,企业又陷入“内卷”,这是当下水泥行业的现状。根据卓创资讯数据,从4月份以后,水泥需求同比持续减少,龙头企业都以销量同比持平为导向,积极通过价格竞争的手段争夺市场份额,水泥价格出现了持续下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