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浙商徐晰人及旗下新优势国际“1元”入主北大医药,继而引发北大医药被动走上“去北大化”之路。丢失第一大客户的北大医药,正处于业绩阵痛期与转型关口。
董事长徐晰人被刑拘,引发北大医药股价震荡。10月30日收盘,北大医药股价收跌6.97%,至10月31日收盘,公司股价有所回升,收涨1.05%,报5.8元/股。
徐晰人被刑拘,距其入主北大医药仅过去了十个月时间。2024年12月,浙商徐晰人及旗下新优势国际“1元”入主北大医药,继而引发北大医药被动走上“去北大化”之路。丢失第一大客户的北大医药,正处于业绩阵痛期与转型关口。
然而,转型之路上,掌舵人被刑拘,为北大医药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董事长被刑拘 此前“1元”入主北大医药
10月29日,北大医药披露公告称,公司于近日得到有关部门通知,获悉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被刑事拘留,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暂时无法正常履职。目前,公司已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
此次被刑拘,距徐晰人“1元”入主北大医药仅过去10个月。10月3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针对徐晰人被刑拘原因多次致电北大医药,截至发稿未接通。
2024年12月,北大医药宣布,浙商徐晰人及其旗下新优势国际入主。新优势国际以1元收购方正商业管理所持有的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成集团”)100%股权,从而间接取得北大医药控股权。同时,新方正控股、方正数码将其对合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享有的债权转让给新优势国际,新优势国际向其合计支付3300万元,受让金额约23.92亿元的目标债权。两者不可分割且互为条件。

徐晰人与新优势国际的股权关系。来自2024年12月25日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收购后股权结构。来自2024年12月25日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以2024年12月25日收盘价计算,上述占比22.22%的股份的市值约为9.21亿元。
据北大医药当日发布公告,新优势国际成立于2024年8月,是为本次上市公司收购专门设立的主体。除参与本次收购外,暂未开展其他具体业务。
权益变动后,新优势国际持有合成集团100%股权,鑫通焱和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为新优势国际的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徐晰人持有鑫通焱和的100%股权,可通过鑫通焱和间接控制新优势国际,为新优势国际的实际控制人。徐晰人成为北大医药实际控制人。
新优势国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鑫通焱和成立于2022年10月10日,系收购人之实际控制人徐晰人为开展投资业务而设立的管理平台。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截至2023年12月31日(2023年度),鑫通焱和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均为0元。
今年2月,北大医药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调整,由中贝九洲将其持有的新优势国际全部出资额转让给杭州铭满,并且鉴于中贝九洲尚未向新优势国际实缴出资,本次份额转让价格为0元。各方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自此,中贝九洲退伙、杭州铭满入伙。
受让方杭州铭满系新优势国际的实际控制人徐晰人控制的主体,本次份额转让完成后,鑫通焱和依然担任新优势国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新优势国际、合成集团及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实际控制人依然为徐晰人。
公开简历显示,徐晰人,1979年4月出生,现任新优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历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浦西支行浙江业务部主任。
根据天眼查信息,目前徐晰人任职于超40家公司,相关公司主要分布于浙江省,集中于软件开发、其他商务服务业、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推广服务等行业。
在此之前,北大医药曾于10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的书面《授权委托书》,徐晰人因个人原因暂时无法履职,故授权公司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授权公司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北大医药易主后,曾迎来密集人事变动。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2025年以来,监事徐伟钰、非独立董事任甄华和张勇因个人原因辞职,毛润被免去非独立董事职务,原董事长齐子鑫、原总裁袁平东分别在3月、6月宣布辞职。
此轮人事变动中,余孟川被补选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陈岳忠成为公司非独立董事。
根据公开简历,陈岳忠,1969年8月出生,曾任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宁波天健永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高级合伙人,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浙江凤登绿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长。
而余孟川出生于1972年9月,此前于北大医药任职多年,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6月,其被聘任为公司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经理。
被动走上“去北大化”之路 迎业绩阵痛
随着徐晰人入主,北大医药被迫走上“去北大化”之路,企业处于被动转型的关口。
根据约定,徐晰人入主后,北大医药应与北京大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方正控股等及时进行“切割”,并变更公司名称,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号。
8月8日,北大医药董事会审议通过更名预案。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分别于2022年12月、2024年12月经历两轮实际控制人变更后,北京大学现已不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与北京大学已无股权关系。为明确上市公司目前的控股关系,同时根据公司经营及业务发展需要,拟逐步完成公司及相关子公司的名称变更工作,以逐步实现公司及相关子公司的“去北大化”。
与此同时,北大医药旗下重要子公司北医医药,也失去了其第一大客户。
2024年11月,北大医药被告知,鉴于双方签订的长期服务合同即将到期,北大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在该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改为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简称“国际医院”)的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供应、药品集中配送服务进行招标采购,并邀请北医医药参与招标。2025年4月,双方决定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即终止业务合作。
8月11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表示,在2025年5月与国际医院终止业务合作后,自2025年6月以来主营业务已基本终止,其与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事项进入交接收尾阶段。
自2021年起,国际医院始终为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北大医药对其销售额占历年年度销售总额的三成以上。2024年,北大医药对国际医院的销售额为10.0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达到48.71%。而其对第二大客户的销售额为6888.98万元,仅占年度销售额的3.34%。
针对终止合作的影响,北大医药曾在公告中表示,由于北医医药目前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可能面临主营业务全面终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
目前,公司面临的业绩压力正在凸显。10月30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公司营业收入为2.74亿元,同比下降47.95%,近乎腰斩;归母净利润为3568.67万元,同比下滑18.04%。
而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1亿元,同比下降19.76%;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