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白丽斐)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工作。受访专家表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能够促进国内市场环境和营商体系的完善,也将有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企业应积极做好转型准备。
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发表题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署名文章。
王文涛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开放空间不小。要在改革中扩大开放,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既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又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在开放中深化改革,主动对接、积极吸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会议指出,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带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商品市场开放水平,优化服务市场准入规则,完善要素市场开放监管制度。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扩大自主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注重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持续提升制度型开放效能。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鲍晓华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在于加速“要素—规则—平台”三端同时发力。要打通资本、数据、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堵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国际高标准规则实现有机对接,形成稳定、可预期、可执行的营商制度,增强政策开放度和可信度;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高能级政策沙盘测试探索出优秀的制度成果,实现全国推广和系统普及。
在鲍晓华看来,对外贸而言,商品端将加速由“价格优势”转向“规则与质量优势”,标准互认、原产地规则、通关便利举措等显著压缩贸易的时间成本;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占比上升,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全球研发中心等新业态逐步壮大;还将吸引高质量外资在华设立区域总部与供应链中心,提升出口技术含量与抗风险能力,推动外贸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跃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对记者表示,在改革进程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随着制度性障碍的逐步消除,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为技术发展提供强劲赋能,推动新兴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从而助力新产业的成长壮大。
“最直接受益的是与规则和标准强关联的赛道,如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跨境电商与供应链科技。”鲍晓华说。
面对上述机遇,上述专家认为,企业应积极做好转型准备。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拥抱制度变革。主动嵌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制度型开放前沿网络,用好原产地规则与关务便利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还应积极顺应技术变革趋势,主动对接产业与贸易绿色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借助新兴技术加速完成“合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