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政策持续加码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超前布局低空数据基础设施”。
在地方层面,山东省、广东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多地均围绕低空基础设施推出了新的政策举措,旨在进一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存在的基础,为低空经济的稳定运行与蓬勃发展提供着关键支撑。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迅速,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增长空间的务实举措,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建设
粤开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分成物理基础设施(硬基建)和信息基础设施(软基建)两类。“硬基建”主要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场(点)等起降设施;“软基建”主要包括低空空域管理平台、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地图等。
从生产实践看,当前,国内各地在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多点发力,整体上有以下三种模式:有的地方重点关注“软基建”,以通信、监视等为抓手推动建设取得新进展;有的地方重点关注“硬基建”,规划、新建不同种类的起降设施;有的地方则兼顾“硬基建”和“软基建”。
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硬基建”解决的是低空飞行器飞得起、落得下的问题,“软基建”解决的是飞行安全等问题。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此外,一些地方还支持将低空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当地重大项目清单。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一旦纳入重大项目清单,低空基础设施项目将在用能、用地上获得更多保障,也有望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
构建多元参与融资体系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加大相关投资规模已成为各方共识。
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至关重要。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董晓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需协同合作,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融资体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国债、专项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基金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低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社会资本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其在低空基础设施领域大有可为。“社会资本具备诸多特点,比如投资灵活性强、决策效率高、对技术创新有天然偏好、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更健全、市场化运营能力较强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结合上述特点来看,能源补给网络、起降场及配套服务、低空通信网络等低空基础设施的细分领域更适合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其中,社会资本在投资起降场的过程中,还可同步开展广告运营、数据服务等增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