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黄昂瑾)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编制了《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予公告。《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第一批)》同时废止。
“水的高效利用已成为破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杨建军围绕《目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
杨建军介绍,《目录》以150项覆盖多领域、多维度的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为核心,构建起“共性通用+行业专用”的立体化节水技术体系,不仅是对当前工业节水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是引导行业从“被动节水”向“主动创效”转变的重要指引,对推动工业水效提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杨建军表示,《目录》依据《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聚焦工业节水关键技术短板和行业需求,强化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遴选和推广,是推动工业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的重要举措。并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是突出战略引领,明确技术发展方向。《目录》是2014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水利部发布的第六批,延续既往“分类梳理、梯次推进”的思路,涵盖共性通用、钢铁、石化化工、纺织印染、造纸、食品、有色金属、皮革、制药、电子、建材、蓄电池、煤炭、电力等14个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覆盖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高效冷却或洗涤、废水循环利用、用水智能管控、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减污降碳协同等多元工业节水模式,形成“基础通用—行业专用—前沿引领”的三级节水技术装备体系。从技术阶段划分,研发类11项、产业化示范类16项、推广应用类123项,既保障当前技术落地见效,也为未来技术突破预留空间,契合“研发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产业发展规律。
二是构建“共性+行业”体系,完善节水技术布局。《目录》采用“1+13”的分类架构,即1项共性通用技术板块与13类重点行业技术板块,既覆盖工业用水全流程,又聚焦高耗水行业痛点,体现出“普适性与针对性兼顾、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匹配”的特点。
其中,共性通用技术板块形成覆盖用水全链条的“基础支撑”。例如,循环水系统优化技术通过物理法、智能化调控,将循环水浓缩倍数提升至8倍以上,节水率达20%-30%,从核心用水环节降低水耗。智能用水管理技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水务平台可将管网漏损率从20%以上降至0.1%,动态水平衡平台助力企业提升5%-10%用水效率,实现“数据驱动节水”。高盐废水资源化技术突破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将废水回收率提升至95% 以上、盐回收率超90%,推动“废水变资源”的价值转化。
同时,传统行业技术板块聚焦高耗水领域的“精准突破”。针对钢铁、石化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等传统高耗水领域,《目录》提供“一行业一方案”的精准技术方案。例如,钢铁行业围绕“循环水高效利用+废水零排放”,“钢铁生产全流程水资源高效利用工艺技术”实现水循环利用率98%以上,吨钢外排水量低至0.03立方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新兴领域技术板块适配产业发展的“节水新需求”。除传统行业外,《目录》还覆盖电子、蓄电池等新兴领域,匹配产业升级中的节水新要求。电子行业聚焦电镀废水循环利用,膜法循环回用设备可实现85%以上废水回用率,降低新鲜水依赖。
三是聚焦协同创新,实现“节水—减污—降碳”。《目录》聚焦工业节水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短板,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9项节水技术装备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推动工业用水管理从“人工巡检、经验调控”向“智能感知、精准优化”转型。例如,“锅炉中高温废水余热回收及近零排放技术”采用高效换热装置,将废水余热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既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又将回收余热用于生产加热。
四是强化政策衔接,推动技术落地见效。《目录》的推广应用与国家现有节水政策深度衔接,构建“目标—技术—保障”闭环。以《目录》中成熟度高、适用性广的“推广应用类”技术为关键支撑,助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补齐水效短板;依托《目录》中非常规水利用技术,助力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非常规水补充”的多元用水模式,拓展海水淡化、矿井水净化、城镇污水再生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路径;对积极采用《目录》先进技术、水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优先纳入水效领跑者名单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技术推广—水效提升—标杆引领”的正向循环,引导更多企业主动参与节水改造,推动工业节水工作从“点上突破”迈向“面上提升”。
杨建军指出,《目录》的发布有助于推广先进工业节水技术装备,推动大规模节水设备更新,加快淘汰落后的用水产品和设备,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技术装备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推动行业对标提升,促进节水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