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
有关“高低切换”的说法,在市场上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大盘出现调整,一些高价股有所回调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这也难怪,从去年9月24日启动的本轮行情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也就是个股走势很不平衡,有的上涨了不少,有的没怎么上涨,还有的甚至不涨反跌。一般而言,上涨的股票价格自然会高一些,而不涨的股票价格当然就低一些。此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那些价格尚处于相对低位的股票,是不是也该补涨一些呢?而那些涨了很多的股票,相应地也应该回调一点。如果行情真的就是这样运行的话,也就有了“高低切换”。
在A股历史上,发生“高低切换”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早期的股市上,甚至还有过行情从低价股切换到高价股这样的状况。那是在2000年以前,股市规模较小,机构投资者刚有所发展,行情的投机色彩还比较重,一旦开始上涨,很多个人资金就集中投向低价股,到低价股涨得不低了,再转向中高价股;而到高价股明显上涨以后,行情就基本结束了。
进入本世纪以后,这种局面逐渐得到了改变,业绩与题材因素对大盘的影响不断提高。所以有了行情时,往往是资金先集中进入那些有业绩与题材的品种,而它们的股价相对要高一点。等它们上涨到一定位置的时候,有些资金就开始关注低价股了,市场上随之也就有了“消灭某元股”的说法。与此同时,也就完成了“高低切换”的过程。此时,市场上的炒作氛围是比较浓厚的,行情自然也就到了尾声。
不过,本轮行情的情况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去年9月24日启动的行情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其间也无数次有人提到过“高低切换”的问题,但在实际走势中,并没有出现趋势性的“高低切换”行情,而是基本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
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市场的理性因素也在不断提升,加上政策的强烈引导,人们对于股市行情的认识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简单来说,就是主力机构在股票供应十分充分,基本不存在稀缺性的背景下,更多关注归属于新兴产业、具有发展潜力、治理结构良好且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溢价,期望在“戴维斯双击”中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
按照这样的思路,选择股票的前提并不仅仅在于股价是高还是低,而是在动态环境下其估值是否合理。从这个角度而言,这轮行情中之所以有些股票没有上涨,或者说涨得不多,并非因为主力资金一时还顾不上,而是其行业属性等不太符合当前主流投资者的选股思路。说得更远一点,则是并没有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范畴。
事实上,这种状况不但发生在境内的A股市场上,也出现在海外成熟市场中。美国股市走了多年的牛市,其中真正有很大幅度上涨的,只是科技“七姐妹”之类的股票,大量传统产业的股票并没有什么像样的表现。也因为这样,所谓的“高低切换”虽然一直是个话题,但难以得到明确的兑现。
当然,这不是说低价股就没有机会。股票总是有涨有跌的,发展前景再好的股票,涨得高了也会调整。严重落后大盘的品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异动,这是市场运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问题在于,这种状况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在于,当它处于初创期时,由于体量还比较小,供求往往失衡,因此在具备足够流动性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齐涨共跌的现象,随后则演绎为不同形式的“高低切换”。只要有流动性支撑,市场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整体性,个股间的联动效应显著,且绝对差价也不是过于悬殊。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与扩容,这种齐涨共跌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曾经反复出现的“高低切换”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根据业绩与题材来分出强弱。这样,也就使得“高低切换”在当前不再可能以传统模式展现出来,而市场热点的转换,更多是依据以业绩为基础的题材轮动。由于按照股价高低为依据的“高低切换”已经没有了实施的基础,这样的说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市场。
本文由作者首发于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