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下,民营企业更加需要“比黄金贵”的信心,也更需要在帮扶民企上各方形成合力。
11月1日,湖州、温州等多地如期举行民营企业家节。今年的民营企业家节,正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刚刚全文发布,《建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明确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增强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增长动力;同时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出台了全国首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专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并在省级层面率先推出民营经济“32条”等。
市场和技术双向奔赴
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国产替代的趋势下,民营经济的支柱地位越发凸显,坚持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创办于上海的黄鹄机床创始人黄文波表示,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他们立志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五轴机床。然而,创业前5年仅成功交付了2台机床,公司一度游走在倒闭边缘。转机出现在2021年,坚守多年的技术创新在湖州长兴遇到了“伯乐”——资本注入后,他们获得了在海外高端机床对中国限售时与国内头部企业同台竞技的机会。黄鹄机床近年来步入“快车道”:2025年公司销售额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105%。
“是市场推着我们奔跑,去年刚搬入的新厂区,现在产能已接近饱和。”黄文波说,提出扩产需求后,当地政府迅速支持推动二期项目落地,也让他们接住了市场机遇。
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成猛是作为2023年“南太湖精英计划”A类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进入湖州的。他看中的除了当地的营商环境,还因为湖州乃至长三角整个的新能源供应链生态。这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成果转化企业。2024年,硬炭千吨示范线在浙江湖州投产。他认为,随着中国后端市场的快速发展,产业体系越发完善,越来越多科研成果将因为丰富的验证应用场景加速转化落地。
湖州民营企业家节从202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四届。今年,将民营经济视为“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的湖州,还基于2024年监测到的数据编制形成了《湖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
根据《报告》,当地民营经济总体呈现“78899”显著特征,即贡献了全市77.3%的生产总值、80.4%的税收、88.6%的出口额、95%的就业岗位和97.5%的市场经营主体。202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15.3亿元,同比增长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7.3%,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作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在需求收缩、成本刚性的双重挤压下,当地民企利润率逆势保持增长:2024年,民营规上企业(工业+服务业)(不含批发业)利润总额为309亿元,利润率达4.3%;民营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8万元/人。
挑战仍存,如何破解?
《报告》提出,在当前的内外部形势下,湖州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产业链转移、订单减少、营收放缓等问题,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其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多数行业“内卷式”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部分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产品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毛利率下滑,叠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持续居高不下、订单不稳定等因素,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其次,隐性壁垒依然存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民营企业在进入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传统垄断性行业时,仍面临“玻璃门”“弹簧门”现象,2024年湖州市民间投资结构中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仅5.4%,整体比例偏低。此外,民企普遍面临上市门槛高、债券发行限制多等问题,筹集资金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第三,高端人才资源紧缺,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报告》称,相较于长三角周边城市,湖州城市发展能级不突出,人才虹吸效应不足。目前,湖州市人才资源总量约为嘉兴的59%、无锡的35%,顶尖人才更为稀缺,企业需求较大的一线高技能人才数量仍然不足。同时,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资源禀赋和内部管理限制,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和核心骨干。研发机构和科创平台在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等方面对民企持谨慎态度,制约企业创新发展。
在近期的实地调研中,孔辉科技空簧事业部负责人刘浩告诉第一财经,虽然已在细分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但研发投入较高且还在快速“上量”的他们也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同时“渴求”更充足的基层和中高层技术人才供应,也希望能留住年轻人才。
另外,湖州市的民营经济主体中,部分中小企业仍采取家庭式或家族式经营模式,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时,随着“创一代”企业家陆续进入交班期,新生代企业家接棒成为关乎企业存续的重要命题。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湖州除了设立并连续举办“民营企业家节”,还开创了每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这样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并搭建市场供需对接平台。
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11月1日表示,连续四年举办民营企业家节,一些变化正在发生,比如更多民企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了“稳定预期”带来的确定性,也在破局突围中壮大了发展增量,还在政企同心中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通过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推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让‘周三见’成为了一种稳稳的预期。”陈浩表示,通过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现了从“便捷服务”到“价值创造”的迭代升级,让“增值服务”成为了一种稳稳的预期;通过深入实施“法护营商”专项行动,创新开展涉企“综合查一次”,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了一种稳稳的预期,“在不确定性交织的大背景下,这些稳稳的预期,恰恰是广大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确定性”。
截至今年9月底,湖州市累计归集产业链协同发展、资源要素保障等各类涉企问题12004个,办结11916个,办结率达99.3%。同期,湖州市开展各类供需对接活动187场次,参与企业5600余家,对接订单85亿元、融资突破136亿元、工业项目136个。
对民企而言,寻求增长的核心在于“求变”,“二次创业”成为近年来的高频热词。
今年5月至12月,湖州专门举办了以“创业再出发”为主题的总裁读书班,组织上市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开展“企业并购焕新、数字技术转型、管理模式升级”的模块学习,助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企业二次创业,实现企业增资扩产。根据《湖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学费”将按照项目金额的50%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