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工作等。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国务院层面对开放举措落地的具体部署,体现了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与务实推进,展现了在新阶段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会议指出,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带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商品市场开放水平,优化服务市场准入规则,完善要素市场开放监管制度。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扩大自主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注重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持续提升制度型开放效能。
张晓涛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以及深化贸易自由化等都具有深远意义。具体来看,我国正不断提升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持续优化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特别是在对不发达国家实行单边开放措施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同时,服务贸易领域的负面清单不断缩减,充分体现出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我国还在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致力于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目标是成为全球投资的首选地和创新高地。
张晓涛进一步阐释,制度型开放本质上要求国内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这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来实现。这一过程是以更高质量的改革来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形成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事实也证明,开放是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介绍,“这些年,我们的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不断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王文涛给出几组数据:我国的货物贸易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外资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高水平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王文涛同时指出,开放是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康庄大道。2024年,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十四五”时期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为东道国纳税3000多亿美元、带动大量就业,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和现代化。高水平开放成为对中国好、对世界好的大事业。
在张晓涛看来,制度型开放是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它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调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相互促进,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和竞争力,更将为中国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未来全球经济治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张晓涛同时表示,还要看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始终坚持自主有序推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开展制度创新,系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确保我国在扩大开放进程中行稳致远。“总体来看,我国扩大开放的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切实可行,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