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由声网与RTE开发者社区联合主办的Convo AI&RTE2025第十一届实时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据悉,本届大会以“AI有声”为主题,发布了《2025对话式AI发展白皮书》,并汇聚全球RTE和对话式AI专家、开发者、企业代表与生态伙伴,共同探讨了实时互动(RTE)与对话式AI(Convo AI)深度融合的新场景、新架构与新机遇。
在今年的RTE2025实时互联网大会开场演讲中,声网创始人兼CEO赵斌宣布,声网年度服务分钟数首次突破1万亿分钟,标志着RTE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视频高清化比例在过去两年增长超过10倍,海外市场720p以上分辨率流量占比已超80%,WebRTC全球搜索热度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切标志着实时互动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创新热潮。
不过,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同时,产业依然面临着从“连通”到“对话”的本质挑战。当交互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AI”,实时互动在环境感知与交互自然度上仍存在明显缺陷。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AI热潮迭起的同时,AI出海去寻求更广阔市场,也成为众多AI企业的必选项。众多业内人士就AI出海赛道、模式、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享,并指出AI出海需要完成“心智跃迁”。
从“连通”到“对话”,对话式AI驱动RTE产业升级之路
虽然近些年对话式AI迅猛发展,但依然面临诸多难点需要突破。
行业数据显示,仅21%的用户对现有AI对话体验满意,部分服务的用户流失率高到“不可接受”。究其根源,人类对话中仅有7%的信息来自语言内容,超过90%的信息感知依赖于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要素。要实现真正的“类人对话”,企业必须系统性攻克低延迟响应、自然打断、上下文管理、情感理解与表达等复杂挑战。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让计算机具备了类人的实时语音对话能力,为解决这些挑战带来了全新路径。赵斌告诉记者,对话式AI正驱动RTE从能够“正常对话”到“声情并茂”的关键跃迁,为RTE行业带来一个不可估量的全新市场。
Deepgram和Opus Research调研显示,67%的企业已将语音AI智能体置于战略核心位置,8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增加相关投入。在开发者生态中,全球范围内也正掀起一场实时语音技术的新浪潮,对话式AI与语音智能体创业公司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Y Combinator近期的孵化团队中,语音智能体公司占比显著提升;ARK Invest预测AI陪伴赛道有机会从3000万美元上涨到700亿—1500亿美元;声网对话式AI相关用量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151%的环比增长,这一切都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而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对话式AI将在情感陪伴、智能硬件、在线教育三大场景中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在大会现场,赵斌演示了AI客服的功能,展现了当前对话式AI在实时交互与场景理解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为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声网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2025对话式AI发展白皮书》及《对话式AI好奇者手册》,为行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指南。同时,声网推出了对话式AI引擎2.0、对话式AI开发套件、对话式AI模型评测平台和对话式AI Studio,加速对话式AI在实时互动行业的应用创新,开启RTE+AI的新篇章。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大会主题演讲中,深入分享了他对技术本质与AI应用的深刻理解。他指出,真正伟大的技术应当“融于无形”。许多公司的成功并非依赖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是源于对技术深刻理解,并基于这些理解来满足用户需求。以WebRTC为例,声网在2014—2015年选择这一当时并不被主流看好的标准,正是因为其洞察了未来10年开发者的需求与技术趋势,提前布局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他还提示开发者要回归用户体验和场景价值,关注技术背后的持续价值与长远动态,而非盲目追逐技术热词与短期风口。
韦青对记者表示,前沿组织与超级个体将成为AI时代的核心单元。在AI浪潮加速的今天,技术的真正力量在于“无之以为用”。企业需要构建能够有机协同人类与AI Agent的组织形态,而个体则应具备持续学习、指挥“AI大军”的能力。在追逐技术长板的同时,更应重视数据安全、流程再造、组织文化等短板,方能实现从“有AI”到“用AI”再到“是AI”的跃迁。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以人为本,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用户,推动行业发展,并创造长久的价值。
从中国速度到全球共鸣,AI出海需完成“心智跃迁”
在本届实时互联网大会上,Agora联合创始人Tony Wang从全球化市场实践的独特角度,分享了中国AI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心智跃迁”。他指出,在AI技术全球化的浪潮中,出海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而AI的全球化进程不仅依赖于技术优势,更需要完成从“算法精度”到“心智广度”的认知跨越。Tony Wang强调“信任”是超越技术的新竞争壁垒,中国AI企业的全球化不只是产品或速度的竞争,更是一场理解差异、建立信任的长期修炼,而这种信任源自透明的数据治理、商业共赢以及文化共情三个方面的系统构建。
在出海赛道选择上,天际资本创始人张倩告诉记者,Agent、AI硬件与底层基础设施正构成三大核心机遇。她特别强调,智能体AI尚处于爆发初期,创业者在细分赛道深耕将大有可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张倩认为未来将形成两极化的生态格局:巨头主导通用场景,而深耕细分领域的AI原生企业同样能凭借专业深度建立坚固护城河。
珞博智能联合创始人潘雨楠则向记者指出,AI硬件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大模型能力与产品化落地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持续创新保持“6个月到1年”的技术代差,以此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国企业应该发挥在供应链整合和快速迭代方面的传统优势,将技术深度有效转化为产品优势。
关于出海的市场策略,与会嘉宾也基于自身经验分享了多元路径。OceanBase CEO杨冰提出“顺势而为,扬长避短”的实践心得,认为在与中资企业全球化同向而行的路径上,做深本地化、做深行业是最高效的方式;潘雨楠则强调,要根据目标市场对企业品牌和文化的接受度与匹配性来制定市场策略;WaveSpeedAI联合创始人李样兵分享了从客户需求出发确定市场,进而采用“声西击东”的创新策略——在北美建立品牌声量,同时将业务重点布局在中东、东南亚等蓝海市场。
在突破首个大客户这一关键议题上,Tony Wang和李样兵都充分强调了出海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与本地合作伙伴快速建立信任、构建合作生态的重要性。杨冰补充指出,对To B企业而言,通过构建完整的认证与服务体系帮助客户实现自服务,也是出海企业跨越海外市场门槛的关键。
与会嘉宾在关于人才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出海人才需要兼具从“0到1”的创业经验与强大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这是支撑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基石。而AI出海则要在赛道选择、竞争策略到落地执行等多维度探寻破局之道。
与此同时,针对产品的全球化,Tony Wang向记者指出,真正的产品市场契合在于“技术价值的全球化叙事”与“情感价值的本地化表达”相结合,既要聚焦解决人类共通的效率与情感陪伴需求,也要深入理解不同地域市场的文化特性。面对中国创业者虽具备技术深度、执行力与规模化理解力,却常受限于商业语言与管理心智的现状,他提出了“Go Global,GoLocal”的深度本地化策略,并强调领导者需完成从控制到信任,从竞争到共赢,从技术、创始人到团队的心智全面升级,让产品被全世界感知、信任与喜爱,才能在AI全球化的浪潮中打造出真正被世界信任的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