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被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具体方向包括“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全球创新格局看,主要经济体正加速抢占科技制高点,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但基础研究占比仍低于发达国家;从国内实践看,高铁、通信设备等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但在部分关键领域仍存“卡脖子”难题。
在此背景下,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而其融资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日益凸显,如何构建适配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成为“十五五”时期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卡脖子”领域融资痛点凸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本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战略位置。”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分析指出,从全球视角看,近年来,主要经济体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持续上行。2016—2022年,全球、中国、美国、韩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分别提升了0.51、0.45、0.75和1.22个百分点,增幅明显高于历史同期。伴随全球科技创新迈入加速突破期,我国有必要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从国内发展看,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第11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创新应用方面,我国在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终端产品已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不断夯实。
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依然存在。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指出,我国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自主化程度依然不高。
不过,此类项目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典型特征,与传统金融追求稳健、短期回报的特性存在天然矛盾。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此深有体会,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在于其高风险特性与银行传统风控模式之间的错配。”他进一步解释,银行对技术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相对较低。由于硬科技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而银行信贷业务需严格平衡收益与风险,因此导致金融机构对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此外,风险分担机制仍存在短板。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该模式面临评估难、处置难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政策性担保与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较窄,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的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这一观点得到了易观千帆金融行业咨询专家陈毛川的印证。陈毛川补充指出,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差异巨大。“原始创新往往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且失败率较高,投资或借贷具有高风险性,且一些创新和关键技术存在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占比高的情况,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金融机构较难进行投资或借贷评估。”他分析认为,当前资金供给端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政府引导基金往往偏好中后期项目,早期项目获投率不高,保险、养老金等参与度低,长期耐心资本相对稀缺,私募基金往往存续期有限,难以匹配研发周期。
融资挑战呈现新特征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成破局关键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原始创新项目的融资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支持的适配难度。
随着科技金融政策持续深化,经过多年实践,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一些难点痛点。记者从中国银行方面了解到,一是技术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路径独特性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朗,传统风控模型难以做出精准评估。针对这些企业的技术潜力进行专业判断和风险估值,要求银行必须具备深度的行业研究能力和前瞻性眼光。二是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亟待完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临技术复杂度高、研发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显著的挑战。对于银行而言,如何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长期限、低成本、有耐心的资本支持方案并有效管理长周期中的不确定因素,是要点也是难点,需要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
面对错综复杂的融资难题,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已成为业界共识。高政扬建议,首先要完善创新融资工具供给,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扩大“投贷联动”试点范围,让银行贷款与股权投资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银行可与创投机构合作,对科创企业提供‘贷款+选择权’服务,在承担信贷风险的同时,通过股权期权分享企业成长收益。”
在风险分担机制方面,专家建议,运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科技保险等工具,构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的多方风险共担体系。“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评估难、处置难问题,可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与交易平台,引入技术交易数据等新型指标,提升质押物流动性。”高政扬补充道。
针对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短板,陈毛川提出了具体发力方向:一是可以通过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生态服务链,将政府、协会、风投、信托、私募、上市辅导等各类机构引入,提供多维度的融资与经营服务。二是做差异化产品创新,开发研发贷、人才贷等。三是加强政银企数据共享,例如进一步推广创新积分制,整合企业专利、订单等非财务数据,补充银行风控数据源。
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在积极探索赋能科技产业的升级路径。如中国银行在创新产品服务模式上持续探索。研究构建贯通式、一体化客户培育体系,聚焦“硬科技、卡脖子、国产替代”企业,为企业打造贯穿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分阶段、梯度式服务方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对科创企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动态评估与预警能力,实现支持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同时,在构建科创金融生态上系统推进。深入实施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强化与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合作,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债、贷、保、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利用全球化服务网络,助力国内科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积极“引进来”国际创新资本与技术资源,促进跨境创新生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