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水县八都镇那片向阳的坡地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却别有洞天——郁郁葱葱的山香圆药材正茁壮生长,淡雅药香与电流的嗡鸣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10月29日午后,毛家村前村委书记毛建华带着项目承包人郭东华,与国家能源集团江西万安电厂吉水八都新能源部的代表聚在一起。他们讨论的虽是寻常的除草用工事宜,话语间却勾勒着一幅土地增值的新图景。“除草不只是养护,更是机遇。”毛建华指着板下茂盛的药材说。

图为村民在山香圆育苗区浇水、除草
八都镇部分土地因肥力不足,成了村民眼中的“鸡肋”。过去,村民们种玉米、花生,一年忙到头,每亩收益仅一两千元。久而久之,这些土地成了“谁都不愿碰”的闲置荒地。
如何让这些荒地焕发新生?该厂在光伏项目建设初期便探索“光伏+种植”模式。经过反复论证,将光伏支架最低点抬高至2.5米,南北间距扩至7.5米,东西间距留出4到5米。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光伏板采光效率最大化,又为药材生长和村民管护留足了空间。

图为光伏区首批种植的山香圆
“农光互补”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科学选种。该厂联合科研机构深入调研,对当地气候、土壤、光照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最终选定山香圆这种喜阴、耐湿的中药材。山香圆生长习性独特,与光伏板遮挡形成的散射光环境高度契合,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药材品质。
从选地整地时的土壤改良,到育苗阶段的精准温控,再到田间管护的水肥调控,全程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人员定期到田间查看山香圆生长情况,根据植株长势调整管理方案,确保每一株山香圆都能茁壮成长。
山香圆的苗株采取的是扦插的方式,最开始将已经木质化的枝条消毒后插入营养土中,随后一个月就会冒出新芽。经过消毒、追肥后,一两个月后就会逐渐成长,到了第五个月长到70厘米长时,根系已经发达到能够扎进土里,便可以移栽、种植了。

图为山香圆在光伏板底下茁壮成长
山香圆主要是以叶片入药,采收时,只需在枝条离地20厘米处剪下,第二年新芽又会萌发,如此循环可持续15年。这种“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山香圆市场价稳定在每千克30到32元,该项目一期230亩基地,每亩年收益达1万元,是传统作物收益的5倍。村民们看着自己种出的“金叶子”,心里乐开了花。
“农光互补”不仅盘活了土地,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山香圆管护和采收季节,可以提供数百个临时岗位,村民们既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通过务工增收。对于许多村民来说,这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养家,两全其美。
目前,已有80户农户受益,户均年增收5000元。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腰包鼓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王大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笑着说:“以前种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光伏板下种药材,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了。”

图为总台央视记者在“农光互补”种植示范区采访
如今,种植项目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土地平整工作接近尾声,预计11月中旬完成种植。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业效益,让更多村民共享“农光互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