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⑦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置于突出位置,部署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实践路径,旨在以系统性变革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这不仅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社会变革,更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石。《建议》作出四个层面的具体部署:一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二是以协同联动为基础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三是全面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基础。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四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将良好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支撑。《建议》明确了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三个方向:一是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作为增量主体。这标志着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从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导,向清洁能源为主导加速演进。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关键支撑。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破解风光电力消纳难题,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微电网建设等关键技术发展将备受关注。三是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煤电的角色正在从提供基础电量的“主力军”,转变为保障系统安全的“稳定器”。煤电改造升级、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等将加速推进。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底色与质量的关键。如果说高耗能产业密集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低碳竞争力,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是产业体系全链优化升级的“指挥棒”。降碳减排目标通过“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环节。碳排放双控制度下,我国将通过构建零碳园区、深化工业降碳和推动资源循环再利用,形成全链条、多维度、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至203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左右,大宗废弃物年利用量达45亿吨左右,绿色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全”字,还体现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民行动”。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要凝聚全社会合力,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社会根基。以“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为保障,加快绿色产品标准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持续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同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逐步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采购标准,引导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激励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五五”规划总体脉络,努力当好“施工队长”,高质量把美丽中国建设的“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