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锅圈食品(02517.HK)在成都展示了其“锅圈小炒”项目的核心成果——新一代智能炒菜机。
这项由锅圈携手熊喵大师联合研发的技术,是“中餐到家”的一场效率革命,也标志着锅圈“社区中央厨房”战略迈入智能化落地的新阶段。
根据锅圈食品日前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长13.6%-25.8%,核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4.4%-66.7%。在稳健的财务表现背后,将于 2026 年初开出首店的“锅圈小炒”已成为锅圈最受关注的新业务之一。
锅圈董事长杨明超此前曾表示,“中餐的难点不是味道,而是效率。我们希望用智能技术让锅气可被复刻,让家常菜实现标准化,让更多家庭在五分钟内吃上现炒中国菜。下班掂俩菜,全家都喜爱。”
锅圈小炒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设备创新,更是锅圈从“卖食材”向“卖一顿饭”的战略延伸。该项目以“智能炒菜机+标准化供应链”为核心,通过算法与供应链协同,将中餐的“锅气”转化为可计算、可复制的工业参数,推动家庭餐饮和社区餐饮的边界融合。
在位于成都锦江区的熊喵大师研发中心,记者现场看到,智能炒菜机正在自动完成一道川味小炒肉的烹饪:锅温精准控制在330℃,火候与翻炒节奏由算法自动匹配,3分钟后,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出锅。
“我们拆解了200位川菜大师的烹饪视频,用AI生成温度曲线,最终实现98%的口味还原度。”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介绍,设备采用PID控温与温度悬停算法,可在2至3分钟内完成标准化炒制,温差波动小于5℃。黄天勇表示,炒菜机的技术逻辑本质上是“数据化烹饪”——通过算法复现厨师经验,让中餐的味觉特征实现可规模化输出。
该技术方案已与锅圈的供应链系统深度融合。目前锅圈在全国布局7家自有工厂和19个数字化中央仓,实现从净菜加工、调味复配到冷链配送的全链路数据打通。设备端可根据地域差异自动调整烹饪程序,例如在高原地区自动延长炖煮时间,确保全国门店出品一致。
与传统的餐饮业态不同,锅圈小炒聚焦“家庭+社区”的场景创新。未来的社区门店中,消费者可以在下班回家途中通过锅圈App提前下单,到店自取或现场即食,一道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仅需三分钟。
锅圈负责人在现场表示, 2026年初首家“锅圈小炒”门店将落地郑州,作为锅圈“社区央厨”战略的又一落地场景,这一业务将实现家庭餐饮的全时段覆盖。“未来每一个锅圈小炒门店,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社区中央厨房,也是一家微型中餐工厂。”
智能炒菜机的落地,意味着锅圈的业务模型升级为“中餐到家服务平台”。通过供应链的高效率和标准化能力,以及便利零售渠道带来的多场景,锅圈有望在在家吃饭赛道上建立长期壁垒。
“我们不仅在做设备,更在重构产业效率。”锅圈负责人表示,“锅圈希望用技术推动中餐产业的价值升级,让中餐不再依赖个体经验,而依靠系统智能持续迭代。”
在他看来,智能炒菜机不仅是一种产品创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未来三年,我们希望让更多普通人重新享受‘在家吃饭’的幸福感,让中餐成为连接家庭、社区与文化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