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在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920344)举办的“2025年度院士专家学术沙龙”上,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共识被反复强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Ⅰ类新药——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正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卓越潜力。本次会议主题聚焦于“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干扰素α1b治疗恶性肿瘤的创新应用”,旨在系统总结该药物的临床经验,并推动这一“中国方案”的进一步普及。

活动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与资助下举行,汇聚了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天文教授和石琼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郭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宗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金娟教授、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宋春青教授等十余位国内顶尖肿瘤学界专家,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老药新用彰显战略价值
会上,“中国干扰素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作开场致辞。侯院士掷地有声地指出:“干扰素是老药,但干扰素α1b抗肿瘤是新药。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优势明显,不但可以通过提高药品剂量来获得更好的疗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展更多的临床适应症。”
他特别赞许了临床专家与三元基因的持续创新:“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很多临床专家正在不断探索α1b的新应用。同时,三元基因在干扰素应用的新剂型、新给药方式和新适应症拓展方面持续创新开发,树立了国内干扰素的优质品牌,并在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新冠病毒肺炎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优势。”
权威临床数据发布,黑色素瘤治疗成果显著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分享了干扰素α1b在肿瘤治疗,特别是中国高发黑色素瘤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天文教授在回顾干扰素α1b治疗中国黑色素瘤的历史时指出,中国黑色素瘤与西方白种人黑色素瘤不同,临床用药不能照搬国外指南,使用干扰素α2b和PD1单抗均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但侯云德院士发明的人干扰素α1b的基因来自中国人,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干扰素α2b,大剂量使用可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相较于其他亚型,α1b具有更强的抑制生长作用,且对PD-L1表达的诱导作用更小,这一特性使其在联合治疗中更具优势。他总结道:“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联合PD-1抗体、靶向药物等,是治疗中国晚期黑色素瘤目前较为有效的选择。”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颌面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伟教授公布了一项全新高等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指出以人干扰素α1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对各型黑色素瘤均有效,且安全性良好,为晚期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形成专家共识,纳入权威指南,“中国方案”迈向新阶段
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琼教授对最新制定的《黑色素瘤干扰素α1b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通过大量案例证实了该疗法良好的安全性与疗效。她指出:“高剂量干扰素α1b系统治疗(单药或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有明确疗效,3级以上反应不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金毅博士在总结发言中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在顶尖专家的引领下,干扰素α1b治疗中国特色类型黑色素瘤的方案,已被正式纳入2025年版的《中国抗癌协会(CACA)黑色素瘤指南》。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在我国特有疾病诊疗实践中,获得了权威的认可与推荐。”
会议还设置了高端对话环节,来自头颈、口腔、妇科等领域的专家们齐聚一堂,结合各自临床实践,深入探讨了干扰素α1b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潜力。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推动我国原研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价值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