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为期数周的2025世界安宁疗护日全国联席会在泰康之家·燕园迎来收官。台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泰康之家安宁疗护首席专家路桂军抛出的数字,让在场每一个关心生命终点议题的人感到心头一紧:“中国每日死亡人口将近3万……”

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是3万次心跳的停止,是3万个家庭的悲恸与茫然。路桂军接下来的话,点破了问题的核心:“若要使中国的安宁疗护事业提升至相对较高的水平,并非单纯是人才问题或政策问题,而是需要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这一刻,会议的议题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探讨,升华为一个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终局质量的时代叩问。如何让“善终”成为一种可及的公共产品,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寻求的全民破局点。
生命终点的温柔守护:理念萌芽到体系初建
今年10月,我们迎来第 21个世界安宁疗护日,“实现承诺全民享有”的年度主题,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庄严回应。而如何将这份宏大的承诺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路径,成为世界安宁疗护日全国联席会上政策制定者、学科带头人、社会工作者等各方力量深入探讨的核心。
那么,安宁疗护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安宁疗护,又被称为临终关怀,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据了解,安宁疗护具体内容需要围绕患者与家属的核心需求展开,包括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缓和医疗原则包括,一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二是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三是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这一理念要在中国扎根生长,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牵引。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主任郝晓宁表示,在政策倡导以及国家卫生事业规划中,包括以老年人权益为根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龄事业规划等,实际上都在提倡发展安宁疗护行业。该行业与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衔接,是整个卫生服务事业朝着“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安宁疗护作用十分重要。同时,这些内容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均有体现,自2016年以来,各类政策调整在相关文件中采用了这一名称。
政策的春风在“健康中国”纲领确定后变得更为具体。郝晓宁表示,2016年“健康中国”纲领确定,2017年2月,有关部门出台了安宁疗护中心的基本标准、规范及指南。当时在设置安宁疗护相关内容时,考虑了其发展方向。同期还出台了护理中心的相关设置内容,旨在让机构设置或专业服务更贴近大众,既不必像三级医院那样有高规格配置,又能凸显学科特点与贴近百姓服务的特性。由此可见,安宁疗护中心在医疗机构目录中的地位得以确定,这是在法律法规层面支持安宁疗护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2017年2月,医疗机构管理目录中增设了安宁疗护中心,这彰显了政策的决心以及规范指南的导向作用。
理想照进现实:遇多重发展困境
从理念的倡导到机构的落地,中国的安宁疗护事业在政策的指引下,开始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然而,当理念的阳光照进现实的土壤,成长的路径却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来自现实层面的严峻挑战。
全球死亡质量评估数据指出,我国患者整体死亡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疼痛控制不充分、心理需求被忽视、家属照护压力大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都凸显了推广安宁疗护的迫切性。
“中国每日死亡人口将近3万,此为非常准确的数字。去年中国大陆死亡人数达1039万,以1039万除以365天,基本可得出上述每日死亡数据。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200万是因突发意外、自然灾害离世,800多万是因慢性病离世。若要使中国的安宁疗护事业提升至相对较高的水平,并非单纯是人才问题或政策问题,而是需要全民关注的问题。”路桂军用他那组震撼的数字,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沟壑的广度与深度。
路桂军表示,安宁疗护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属于大专业范畴。当下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口深度老龄化,然而,我们最紧迫的难题并非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上一代已然输在“终点线上”。
其中,支付机制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在‘安宁疗护’试点过程中,国家卫健委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人才培训要求等。国家卫健委与专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已将安宁疗护纳入整个医保项目目录。需要关注的是,纳入目录后可能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试点过程中,试点单位推行按床日付费,目前该价格项目可能仅在试点地区,且据了解尚未纳入报销范围,即付费后却无法报销。此外,在现有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体系下,如何将这一收费政策与DRG、DIP相衔接,确实是下一步试点单位以及推行此项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郝晓宁表示。
毫无疑问,支付渠道的不畅,将直接影响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而作为理应成为主战场的社区,其短板也尤为突出。路桂军表示,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供给“量”不足,缺乏开展安宁疗护业务的动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其数量多、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应该成为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主战场。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医疗能力较弱,只能提供常见病的诊断服务,无法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大众对社区卫生机构信任不足,导致有些已开设安宁疗护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收入低、财务支持不足等原因撤转的现象时有发生。
除此之外,相关标准与规范的缺乏也是掣肘。路桂军表示,尚无统一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法律法规和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判断患者是否可以接受安宁疗护服务,主要依据预期寿命和特定疾病这两个标准。但由于国家目前尚无统一的准入标准,各试点地区及机构对准入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
破局之路:离不开体系构建与机构实践
面对重重困境,破局之路在何方?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信心。而将这份信心转化为现实,则需要从学科建设、体系定位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共同发力。
学科的建设与传播是基础。“安宁疗护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当下必须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因为优质成果不应停滞于现有水平。况且,学科建设需要历经较长时间,必须谋划并着手准备。”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表示,期望大家能成为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传播者,例如,医生将自身所在科室的情况向所在城市、所在学会进行介绍,告知大家缓和医疗是什么、安宁疗护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够开展的工作。
在体系构建的宏观层面,路桂军表示,从中国发展历程来看,将安宁疗护纳入公共卫生战略具有必要性。其一,“健康中国2030”全周期必须涵盖安宁疗护,不能只关注出生而忽视死亡;其二,安宁疗护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能够填补生命末期健康服务空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服务链,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这是社会需求与伦理责任所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对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增长,纳入公共卫生系统是回应社会需求、履行伦理责任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社会民众福祉。因此,希望公共卫生体系能尽早将安宁疗护作为第四个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的领域,助力其安全发展。也期望在“健康中国2030”愿景下,在公共卫生体系的推动下,善终能够成为一种可及性的卫生产品,让中国更多老百姓在生命尽头能够妥帖安身、从容安顿。
而在市场实践的层面,泰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全链条服务的样本。聚焦于保险业的动作来看,泰康之家安宁疗护通过多学科服务团队,为处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及家属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人文关怀、哀伤疗愈等一站式专业服务,目前已覆盖全国9个城市,落地10家机构,共计投入运营床位118张,累计服务客户超3000例,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分享了泰康之家安宁疗护的发展速度:2021年,泰康在泰康之家·燕园开办了第一家安宁疗护病房,起初只有五六张病床。到今天,泰康在全国已有10家连锁安宁疗护机构,明年还将新增5家,达到15家,预计明年病床数将接近150张。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泰康之家医院的学科为“2+1+2”三大战略性学科,分别是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安宁疗护、健康管理和中医特色。
谈及泰康之家安宁疗护的特色,泰康之家生命关怀事业部总经理温琳琳表示,泰康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模式,即缓和医疗、舒适照料、人文关怀与哀伤疗愈。据了解,大多数医院的人文关怀与哀伤疗愈基本依靠志愿者完成,但在泰康,这四个环节均由专职员工负责。在此过程中,泰康重点打造了人文特色“一城一社工”,按照1∶10的比例配置专业社工。从今年开始,泰康探索居家安宁疗护与试点喘息安宁疗护的方式。另外,除了在泰康的安宁疗护病房提供服务外,还在养老社区内的医务室与居家疗护方面取得了进展。明年,泰康将围绕养联体战略,实现社区外部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打破机构病房有限的天花板,让更多人享受整体的安宁疗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