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下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首次获取钍元素进入熔盐堆运行后的实验数据,更让该堆成为当前全球唯一在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为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提供了关键初步验证。
这座实验堆于2020年1月正式动工,2024年6月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标准,同年10月又创下全球首次熔盐堆加钍的纪录,一系列进展推动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建成兼具特色与优势的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截至目前,该堆整体国产化率已超90%,关键核心设备实现100%国产化,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
团队负责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戴志敏明确目标:以2035年为节点,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落地应用,加速技术升级与工程转化,为国家开辟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
作为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技术的核心代表,钍基熔盐堆的安全特性尤为突出。不同于多数核反应堆需在高压环境下运行,它全程在常压状态下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了高压爆炸的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核裂变技术虽已实现商业化成熟应用,但核燃料供应短缺问题日益紧迫。自然界中,仅铀-235可直接作为核燃料,但其在天然铀中的占比仅为0.7%。截至2021年1月1日,全球已探明的可开采铀资源总量约791万吨,若仅依赖铀-235供能,最多只能支撑不到100年。我国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铀资源储量有限,对外进口依赖度超过70%。
换一种思路利用核资源成为破局关键。我国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钍资源储量,且通过钍铀循环技术可生成铀-233,进而通过核裂变释放巨大能量。由此,钍基熔盐堆成为契合我国资源禀赋的核能发展优选方向。
另据央视新闻消息,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近日,该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开源证券认为,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磁约束、Z箍缩、FRC等技术路线均迎来重要变化。当前全球在运/在建的核聚变项目主要由公共资金主导,多采用磁约束技术路线;规划中的核聚变项目主要由私营资本主导,技术路线趋于多元化;全球聚变竞赛已拉开帷幕,各国聚变公司融资活动频繁,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等踊跃入局核聚变公司投资。
参考当前国内裂变堆每年10GW级的核准建设节奏,若核聚变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未来批量建设情景下年投资额或将达数千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科学院、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