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持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到完善免税店政策、实施城市商业提质行动,部委层面数日内接连出台扩内需相关新举措;企业也瞄准教育、养老、医疗、文旅等重点领域,纷纷加码布局,抢抓新机遇……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十五五”发展新蓝图,新阶段扩内需的施工图也正全面铺开。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置于关键位置,明确要求“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一战略升级,正为超大规模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将催生出多个万亿级的行业空间。
明确战略基点 “民生”成重要关键词
民生为本,内需战略持续升级。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陈丽芬看来,“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被确立为战略基点,具有增强国内大循环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作用。“‘惠民生’与‘促消费’紧密结合、强调‘物’与‘人’并重,通过夯实民生基础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标志着我国扩大内需进入更注重质量和结构的新阶段。”
既着眼民生保障,又注重消费升级需求,《建议》为新阶段我国扩内需提供了指引。“这既是加快国内大循环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满足消费升级、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五五’时期,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的相互带动,有助于缓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升级与高质量供给不匹配等问题带来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说。
具体来看,在提振消费方面,《建议》提出,“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等。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建议》明确“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特别强调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
消费投资互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
方向既明,落实为要。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布了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将用好各类中央资金支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谋划城市商业发展蓝图。其中,对完善养老托育等基本业态作出具体部署。事实上,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改造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各类服务设施2200余个,为民众生活提供了便利。
关注基本民生保障的同时,消费升级需求也成为关注重点。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丰富商业业态;着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商旅文体健融合、国内国际融合,让步行街(商圈)成为城市商业创新转型的前沿阵地等也成为接下来城市商业提质行动的重点。
中金宏观分析团队指出,“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或更多指向民生社保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生育、养育等。
其中,随着“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智慧养老,银发经济新业态正加速涌现。据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发布的《银发经济产业与养老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养老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形成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全场景服务生态。
企业积极布局民生领域成投资热土
面对新机遇,敏锐的企业家们已开始积极布局。这些天,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正在抓紧谋划进一步拓展业务布局,在他看来,“十五五”规划将“惠民生”与“促消费”紧密结合,蕴含巨大市场。
“养老和育幼不仅是千家万户的民生焦点,更是充满潜力的‘新蓝海’。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联动各方资源,大力推广家政、养老、育婴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姚劲波说。
苏商集团则将目光投向文旅、物流等产业投资。从特色民宿、高档酒店到旅居地产、康养地产,苏商集团动作不断。苏商集团董事局主席严昕说,“传统基建正在向城市综合运营迈进,我们将在更多领域进行探索和布局。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文旅投资,采用智慧化技术提升项目质量,同时纵深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文旅+’全产业链。”
“我们另一个重点关注领域是现代物流体系。面向‘十五五’,我国将打造更具韧性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机遇。我们将发挥主业优势,重点关注、积极参与交通路网、机场、港口、物流园区、智慧仓储等领域建设。”严昕说。
在政策和市场的协同推进下,一个以民生为导向、供需互促的建设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其中,既有银发经济的“蓝海”待掘,又有文旅消费的“热土”可耕,勾勒着幸福生活画卷,也激活了巨大的内需市场活力。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十五五”时期我国会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更多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同时强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也能让更多民众直接体验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当14亿多人口的民生改善与扩大内需同频共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如春潮涌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