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泰州队爆冷捧起冠军奖杯,第一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圆满落幕。自5月10日揭幕以来,在历时近半年的赛程中,苏超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球迷贡献了一场盛大的业余足球盛宴。
七破中国业余足球观赛人数纪录
11月1日举行的苏超决赛共吸引62329名观众入场,再度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决赛现场呈现出全省联动的热烈氛围,所有13个参赛地级市均设有专属球迷观赛区域,看台上形成鲜明的色块分区。作为南京队主场及决赛承办地,自7月5日南京队对阵苏州队一战起,南京奥体中心已连续七场现场观众突破6万人次,且人数逐步上升,七度刷新观赛人数纪录。本赛季苏超共举行85场比赛,累计观赛人数超过243万,场均观众达到28628人,书写了一则中国业余足球的美丽童话。

苏超决赛吸引62329人入场,再度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新华社)
这项赛事在起步阶段受关注程度并不高,组委会仅要求各队主场看台最低可容纳2000名观众。因此,徐州、常州、南通等地在初期均选用了辖区内规模较小的体育场,首轮六场比赛的场均观众仅为7745人。随着赛事推进,“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十三妹”“南哥”等趣味梗逐渐“破圈”,苏超的影响力突飞猛进,第四轮场均上座人数已升至25974人,并成为全江苏乃至全国的一个热门话题。
苏超由此成为赞助商眼中的“香饽饽”。截至决赛前,这项业余联赛已汇聚了41家不同层级的赞助商。同时,每支参赛队也均拥有各自的赞助伙伴,充分印证了苏超的商业价值。
除场内商业合作外,异常火爆的球市催化了江苏省的“比赛日经济”。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截至苏超半决赛,在已进行的84个比赛日当天,各主场城市的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97.26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370.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53%;通过银联渠道实现的异地文旅消费总额为139.63亿元,同比增长26.48%。苏超撬动的经济效应产生了广泛的示范作用,重庆、江西、湖南、四川等多个省市迅速跟进,相继创立省(市)级城市足球联赛,一时之间,业余足球运动在全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
苏超将推动江苏乃至中国足球的发展
赛场之外,苏超火爆出圈的背后,离不开一套高效、规范的运营管理体系作为支撑。苏超的有序发展得到了官方层面的规范与保障。在赛事初期,各参赛队主场票务运营均由队伍自行负责。每座城市选择不一,或与票务公司合作,或将票务入口置于本地政务App中,导致公众购票渠道不统一、信息不明确。随着赛事热度水涨船高,票务供需矛盾逐渐显现,“黄牛”加价等现象也随之出现。8月21日,苏超启用了统一票务平台,自第10轮起,所有比赛均采用“预约+摇号”的售票方式,并对摇号过程引入公证机构监督,确保流程公平、公正,从源头上遏制了票务乱象。
苏超不仅是一个大型文旅项目,也对江苏省足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苏超的火爆推动江苏各地纷纷加强本地足球建设,以提升球队竞争力:淮安队面向全国公开招募符合资格的球员;南京队在半决赛失利后,南京市足协10月29日宣布将于11月和12月举办南京市超级联赛,旨在推动本地社会足球发展,并为明年的南京队选拔人才;常州队在今年苏超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常州市委于今年7月出台《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拟从社会参与、青训建设、职业足球发展、人才培养、场地建设、产业链构建及国际交流等七大方面全面推进足球事业发展。
由此可见,苏超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足球不再是舆论的情绪“痰盂”,而成为社会的情感“圣杯”,这才有了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正向氛围。那些因为本地球队输赢哭了笑了的孩子们,那些对每场比赛投入最真实情感的球迷们,将是中国足球前进的最重要基石。

赛后,泰州队球员带着苏超冠军奖杯来到看台边与球迷共同庆祝(新华社)
“‘苏超’联赛肯定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江苏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竞技体育处处长许秋红如此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超不会是昙花一现,展望未来,若能在赛程设置、球员报名等方面持续优化,苏超将书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