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大量呆死矿的存在,正阻碍我国矿业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程。
在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自然资源分会矿业法治专家委员会、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11月1日主办的内蒙地区盘活呆死矿研讨会暨京师呼市分所矿产资源法律事务部成立会议上,多位专家表示,应尽快出台盘活呆死矿化解地方债和企业债的新一轮矿产资源整合政策,有效化解地方债和企业债。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战略性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夯实国家安全基础保障,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
专家们此前调研发现,由于矿建、环保、安全、用地、地方政策等原因,导致60%以上仍登记在自然资源部官网上的采矿权,因为没有实际开采而成为呆死矿。有些县市无法正常勘查、开采的呆死矿达50%以上,个别县市呆死矿甚至高达80%以上。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旭升介绍,目前我国至少有4万个采矿权处于呆死状态。每个采矿权取得成本和矿建成本平均按1亿元计算,估计有价值4万亿元的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处于呆死状态。
2023年,西南某省一次性要求415个矿业权退出生态保护红线,导致众多矿业权成为呆死矿;西北某省在祁连山事件后,遗留问题未解决,众多矿业权被闲置;北方某地众多矿业公司被倒查,产生了大量呆死矿。
前几年,东南省份某产煤重点县政府为“彻底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无煤县”设想,众多煤矿一夜之间被关闭成了呆死矿。据知情人士称,当地经济总量较小,矿业曾撑起全县财税“半边天”。该县政策调整后,矿企由原先的100多本矿业权证变为仅保留国有和民营各一本,如今实际开采量为零。
知情人士称,煤炭产业财税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较大比重。有近3万多人从事与煤炭生产经营相关工作,解决了2万多个家庭经济来源。关闭矿山后,从业人员丧失劳动岗位,再就业困难。此外,约8亿多元资金难以收回,不能返还银行贷款,煤矿业主、提供贷款的银行以及民资债权人都陷入困境。
“我们那里呆死矿数量占矿山总数的70%以上。矿业企业对于盘活呆死矿的愿望非常强烈。”研讨会上,北方某市自然资源局官员表示,盘活呆死矿,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能起到快速见效的功效。
“如果能盘活这些呆死矿,将激活至少万亿元投资,增加大量采矿产能,助力找矿突破和增储上产,减少矿业走出去风险,还能化解纠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曹旭升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对于呆死矿处置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日前召开全省矿产资源管理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明确将开展停工停产矿山纾难解困专项行动,进一步释放矿业市场潜力;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前不久印发《关于做好长期停工停产地采矿山复工复产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已过期的地采矿山在消除停工停产因素后,可申请办理采矿权顺延手续;矿山企业在完成安全预评价后,可按相关技术规范开展补充勘查及储量核实工作,并细化企业开展补充勘查、储量核实具体要求。
研讨会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森工矿业”)董事长闫义介绍,森工矿业曾因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及政策衔接不畅等多重因素,持有的19宗多金属探矿权长期处于呆滞状态。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呆死探矿权并非‘无矿可找’,而是‘有矿难动’。”闫义说,若矿权长期“沉睡”,不仅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贻误。
闫义介绍,今年以来,森工矿业主动求变,以开放的姿态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包钢集团、内蒙古地矿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等业内龙头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存量矿业权的盘活与开发。截至目前,已成功盘活13宗探矿权,全面启动了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地质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合资合作,不仅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更带来了先进的勘查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了找矿效率与成功率。”闫义表示,盘活呆死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矿业权处置、融资并购、技术攻关、环保安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多个环节。他透露,森工矿业正联合各方力量,探索建设矿业服务一体化创新平台,整合交易、信息、金融、法律、技术等要素,为呆死矿盘活提供全链条服务,提升整体效率。在已盘活13宗探矿权的基础上,完成剩余6宗探矿权的合资合作谈判与协议签署,实现19宗探矿权全部“应活尽活、应动尽动”。
“造成呆死矿的原因很多,因此陷入债务困局的也很普遍,解决资金问题是关键。”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借助城投公司推进城市建设的经验,成立矿投公司,通过收购呆死矿权益,矿投公司可以发行企业债,低成本吸收社会资金,以盘活呆死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研讨会上,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自然资源分会会长、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储量司司长关凤峻表示,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矿业和能源产业是核心产业。当前,矿产资源开发还存在找矿创新力度不够、找矿空间受限等一些短板和不足。
矿业作为传统而又新兴的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风险性高、回报期长,有的矿企从资源勘查到矿业权设置出让,再到办理相关手续正式开工建设,到最后建成并正式投产,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建设周期比较长,属于长线投资行业。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和矿业人士表示,尽快出台盘活呆死矿化解地方债和企业债的新一轮矿产资源整合政策;调动社会资本盘活呆死矿和资源整合,促成矿业权交易和股权交易。支持矿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