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透露,正联合科技部等起草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有关文件。财联社近期调研也发现,科技企业早已成为今年保险公司重点深耕的企业群。一方面,从业务端看,挖掘科技企业的保障需求,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成为保险公司负债端探索的增长新曲线;另一方面,深入科技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也将为保险投资端带来潜在机遇。
近期,财联社记者走访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了解到,保险行业探索科技企业带来的保障业务机遇,正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保险公司紧锣密鼓针对高精特新企业保障需求开发保险产品,从主动出击满足风险保障、共探全流程风控、护航企业出海等等,保险正在全维发力,挖掘科技企业“金矿”。
数据也验证了上述趋势。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保险公司共调研了314家上市公司,次数达703次,其中对科技行业的调研次数近600次,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电池材料等科技企业撑起重头。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险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14128次,其中,电子元件、医疗设备等科技板块上市公司获得险资机构高度关注。
但科技企业是“富矿”,却也带给了保险公司不少挑战。调研过程中,多位保险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举例坦言,“科技企业,例如生物医药企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行业。研发新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研发周期长达10年以上,成功率却相对较低,这既对保险产品的设计提出挑战,也对技术理解力提出了高要求。”
也有保险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坦言,传统的保险是基于大数法则,依赖足够多的样本来巩固统计概率。但现在针对科技企业的各类创新产品,几乎没有任何传统数据支持,“这让保险公司精算部门非常头疼。”不过,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当前不少企业对科技保险的认知整体不断提高,保险正从简单的风险承担者,转变为科技企业稳健发展的战略伙伴。
挖掘生物医药保险机遇,破解创新与风险平衡难题
资本市场升温带动险资调研热情,其中,生物医药等科技成长股也成为了险资调研的重头戏。多位保险业投资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四季度保险资金对权益市场整体乐观,关注两条主线,一是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标的;二是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机会。
“当然,保险机构频繁对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等科技型企业的调研,不仅代表着险资投资的偏好,更与当下监管引导的‘科技保险’密切相关。”一位保险公司业务部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其看来,比投资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企业将成为保险公司撬动科技保险,探索负债端新增长的关键点之一。
也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生物医药等科技型公司对保险保障产品的需求较为迫切。江苏省首批标杆孵化器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乐晓桐对财联社记者坦言,从现实角度出发,生物医药公司最需要的保险产品集中在临床试验阶段。“创新药需要十年时间,而80%的费用集中在临床试验,可以认为临床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讲,是风险极高的一个阶段,而且本来创新药的成功率就比较低,如何在这个阶段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更好地保护受试者,是行业的诉求。”
有需求,对作为供给端的保险公司自然是机遇。一家位于苏州的生物医药公司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该公司已在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投保了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累计保额500万元。临床试验中,一旦发生因使用药品引发不良反应,导致受试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将按合同约定进行赔付。该保险不仅保护了受试者的权益,而且减轻了研发机构的经济负担,能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虽然承保业务有创新提升,但探索过程中,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较多挑战。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政保业务部负责人蒋晨浩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行业。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成功率却相对较低。同时,生物医药行业受着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
“面对新领域,保险保障覆盖是其天然使命,当然,这其中就要考量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这是关键点。”一位华北保险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在保险产品创新过程中,与科技行业的联动更为紧密。“缺乏以往数据支撑,保险公司更需要和行业携手‘摸着石头过河’,共探相关领域的风险保障方案”。
蒋晨浩也对财联社记者指出,随着医药行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在不断增加,对此,各家保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目前,其所在公司已经落地一系列针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全生命周期险种,包括上市前临床试验责任险、上市后生命科学产品责任险、知识产权执行及被侵权损失保险等创新险种。
前置“预核保”,网络安全保险需求或迎井喷
调研过程中,财联社记者也发现,围绕新型网络安全保障需求的网络安全保险,也成为今年来科技保险的重要触角。
“在公司发展初期,曾受到勒索病毒攻击,数据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由此意识到了网络安全保险的重要性。”科塞尔医疗科技的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多家科技公司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是科技企业当下最关注的、最需要保障的风险。“频发的网络安全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反病毒软件等传统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安全需求”。
不过,新型金融工具正成为应对网络安全风险,提供有效应对方案的重要抓手。科塞尔医疗科技的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即购买了网络安全保险。购买网络安全保险后,发现最有性价比的是保险公司的附加服务。比如,保险公司免费为企业进行网络漏洞检测,并出具详尽的网络安全评估报告。
这既是对企业的“预核保”,也在帮助企业了解自身风险,为加固防护提供依据。财联社记者从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企业客户部负责人处了解到,近十余年来,从企业端接受度来看,市场主体对科技保险的认知和需求显著提升。
“这一变化与中国科技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企业客户部负责人张明对财联社记者指出。
随着科技含量的提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和集中,网络安全风险与挑战日益严峻。有研究机构预计,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3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20%。
但网络安全保险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顾珩坦言,当前对网络安全保险需求最高的有三大行业,工业信息化、金融行业及医疗企业,但除了头部企业以外,中小企业的意识和购买力并不高。
调研过程中,财联社记者也综合多方观点发现,网络安全保险难以扩张背后有实际原因,比如中小微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看得见”收益的生产环节,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部署信息技术消除网络安全风险,企业借助保险进行风险减量管理的意愿相对较小。
为了破局,保险公司也在发力吸引更多科技企业“试用”网络安全保险。财联社记者也发现,有保险公司直接将风控环节前置,比如,中国太保在苏州新区为26家科技企业提供的服务中,核心即是“保前风险扫描服务”:通过AI和无感扫描技术,免费为企业检测网络漏洞并出具报告。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不再仅是“风险补偿者”,而是“风险减量服务商”,与政府、企业、技术厂商共同建立“预防—抵御—恢复”的全周期安全生态。
